《齐鲁工大报》  

第01版:新闻

王英龙主持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

摘要:王英龙主持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   本报讯 1月2日,党委书记王英龙在长清校区办公楼356会议室主持召开2019年第一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集中传达学习全省教育大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校(科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会,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学习会。  王英龙强调,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刻把握刘家义书记和龚正省长讲话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就如何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王英龙提出四点要求:一是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围绕重点建设学科、重大平台、重要科研项目、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装置等,择优进行资源支持和配置。三是按照党委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抓好改革这条主线,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四是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切入口,充分发挥校(院)办学的优势与特色,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助推山东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王英龙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深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着重把握总体要求和政策导向,从校(院)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一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毕业生,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供给。二要瞄准“十强”产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大科技供给的有效性,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支撑、技术支持,助力山东经济由大到强,走在前列。  王英龙要求,各部门单位要把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重要任务,紧跟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充分研究、用好省里的政策,主动开展项目对接、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等工作,以“八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和人才动力。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摘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本报讯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获奖成果瞄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迫切需求,突破了浮标用传感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攻克了抗恶劣海洋环境、高可靠性、深海系留、拼装式浮标等技术瓶颈,研制了适用于近海、大洋和极区等极端环境监测的12种规格系列军民两用浮标产品,形成了我国浮标的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技术体系,使浮标用传感器国产化率从10%提高到70%,扭转了浮标用传感器依靠进口的局面,显著降低了浮标平均故障率,使浮标在位可靠运行时间提高了三倍,观测数据接收率提高到95%以上,全面支撑了国家浮标网建设。

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摘要: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本报讯 2018年12月29日上午,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菏泽校区、分院隆重举行。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唐波出席仪式,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分别致辞,唐波、王英龙两位同志为中心揭牌。仪式由菏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升灵主持。  陈平代表菏泽市委、市政府在仪式上讲话。他指出,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是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重大创新平台,将着力破解生物技术发展瓶颈,为菏泽市及全省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菏泽市委、市政府将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予全力配合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重大作用。  王英龙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始终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校(院)地企”共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校(院)地双方在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了有效合作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建成使用必将对鲁西南的崛起和菏泽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下一步,学校(科学院)将着力抓好中心规划和建设,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主体功能,打造“一体-两链-三区-四领域-五基地”空间布局,努力探索发展“新模式”,全力培植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省科技厅和市政府相关领导,菏泽市市直部门及相关县区主要负责人,校(院)党委副书记张洪英、副校(院)长崔雷,校(院)有关研究所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菏泽市相关企业负责人,菏泽校区、分院全体职工、师生代表参加仪式。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参观了创新中心实验室。

陈嘉川与学生代表交流座谈

摘要:陈嘉川与学生代表交流座谈   本报讯 为加快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1月7日下午,校(院)长陈嘉川在办公楼332会议室主持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副校(院)长周有波、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来自各个学院的23名学生代表就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及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会上,陈嘉川向广大同学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和科教融合后迅猛的发展势头。陈嘉川指出,2018年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学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三个学科入选ESI排名前1%;教学改革初显成效,科教融合班、学生分段培养、教学成果奖等表现突出;学生竞赛捷报频传,服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数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国家级奖励。希望同学们就人才培养等方面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和建议。  随后,在周有波的主持下,座谈会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代表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他们畅谈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课程学分设置、实验室开放、专业实践、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校内交通、教学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解答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表示欢迎广大学生进行监督、反馈。  陈嘉川认真倾听了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他赞扬了学生们关心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并对广大学生提出殷切期望:青年学生要以德为先、德能并举、全面发展。陈嘉川要求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履行好育人职责、加强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结合八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办学层次等五个方面的提升。全校师生要积极响应“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的号召,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周有波在座谈中对学生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他们将自己锻造成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周有波要求与会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听取学生建议,为学生们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要求与会人员传达陈嘉川校长的期望和要求,积极提升自己,为我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贡献力量。

学校(科学院)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

摘要:学校(科学院)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   本报讯 1月10日上午,学校(科学院)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报校(院)2018工作,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校(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心聚力推动事业发展。党委书记王英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外政协委员,省知联会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各民主党派支委会成员;知联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统战部负责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张洪英主持。  王英龙代表校(院)党委对党外代表人士对校(院)工作的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科教融合以来,校(院)党委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了“一流大学”建设行动计划和“八大行动计划”,确定了“路线图”“施工图”,明确了校(院)事业发展方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院)师生员工同心同向、团结拼搏的结果,也凝聚着党外代表人士的智慧和心血。  王英龙指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是校(院)的主人,也是校(院)建设中的先进分子,承担着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建校荣校的职责。结合2019年校(院)工作实际,他对全校(院)统战系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为校(院)“双一流建设”献智出力,做出贡献。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的职能,在校(院)“双一流建设”中建功立业。三是校(院)要积极搭建平台,健全机制,激发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全校(院)统一战线的工作效能。  座谈会上,张洪英从科教融合进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对外合作交流、服务地方建设、综合服务保障等方面通报了校(院)2018年主要工作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校(院)2018年工作情况通报,对校(院)建设发展取得的各项成绩感到高兴和自豪。大家结合全国教育大会和刘家义书记在校(院)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密围绕校(院)中心工作,就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外交流等,提出了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继续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优势,同心协力,努力为校(院)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8年度新闻大事件盘点

摘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8年度新闻大事件盘点   改革开放40周年与建校70周年交汇,书写了振翅腾飞的2018。2018年,我们在科教融合路上奋力跑,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奋力拓,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赛道上奋力拼。在奋斗中,新工大这艘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航船驶过波澜壮阔的时光之海,与2019美好相遇。站在辞旧迎新的历史节点,让我们一起盘点学校(科学院)2018年那些值得被铭记的新闻大事件,从记忆中汲取快速前行的力量。省委巡视组对党委工作进行巡视从严从实抓好管党治党责任落实10月15日,省委第十五巡视组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工作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巡视,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018年,校(院)党委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干事创业,积极作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努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修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一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行动计划》,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  在2018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评选中,“鸿雁大学生标兵讲师团”建设项目成功入围,在该项目上实现了突破。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百强 科教融合显优势12月24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位居综合实力排行榜第98位。2019年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首次增加了科研经费排名,学校(科学院)科研经费排名进入全国百强,位居第71位。报告指出,学校“创山东省属大学排名最高纪录,堪称2019年中国地方科教融合改革试点的标杆。”  12月,学校(科学院)先后荣获新浪网“山东最具综合实力本科院校”和大众网“2018最具社会声誉高校”称号。  2018年,校(院)党委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围绕“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意见》,配套实施教学、科研、人才、学科、社会服务、国际化、社会声誉、党建思政等“八大行动计划”。一项项措施、一个个行动、一件件实事,学校(科学院)按照既定规划和蓝图,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上扎实迈进。喜迎建校70周年华诞 继往开来展宏图10月18日,齐鲁工业大学喜迎建校70周年华诞,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千校友同各级领导嘉宾、社会各界友人一起,共同见证这一历史与未来交融的时刻,同襄盛典,共绘宏图。校庆期间,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专家论坛、“情系母校、共谋发展”校友论坛、山东社科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山东发展”研讨会、历届学生会主席论坛、“科教耀齐鲁,筑梦新工大”7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等学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70周年校庆,是回归初心、凝心聚力、再创辉煌的重要契机。从70年积累的基业再出发,学校(科学院)的办学目标更加清晰,迈向“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步伐更加坚实而有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10月16日,科技部下发通知(国科发基〔2018〕224号),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当月召开。  12月,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并于日前揭牌;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与药物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获批“济南市高校20条”各类创新平台和团队8个,共获得1140万元经费支持。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11月16日,科睿唯安公司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发布了最新一期的ESI数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公布实施《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流学科行动计划》,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1个学科增列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名单。(下转第2版)

第02版:综合

王英龙到菏泽校区、分院调研指导工作

摘要:王英龙到菏泽校区、分院调研指导工作   本报讯 2018年12月29日,党委书记王英龙、党委副书记张洪英、副校(院)长崔雷一行到菏泽校区、分院调研指导工作。党委办公室、组织部、科研处、生物所、测试中心和能源所的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调研。菏泽校区、分院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菏泽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菏泽分院院长王权简要介绍了菏泽校区、分院和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汇报。党委副书记张洪英、副校(院)长崔雷对校区、分院的运行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与会人员就校区、分院下一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英龙对菏泽校区、分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一是要认真做好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任务,按照任务配置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骨干龙头企业,抢抓机遇,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工程领域高水平、开放型创新平台。二是要加强与菏泽市政府的沟通协调,尽快建立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争取扩大校区办学规模,制定校区“一揽子计划”,推进校区一期工程剩余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校区办学条件。三是加快推进校区、分院科教融合一体化发展,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体制机制。四是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党建、业务双提升。

王英龙一行赴菏泽“第一书记”帮包村走访慰问

摘要:王英龙一行赴菏泽“第一书记”帮包村走访慰问   本报讯 2018年12月28日至29日,党委书记王英龙、副书记张洪英一行,冒着严寒专程赶赴菏泽市巨野县、定陶区,考察调研校(院)“第一书记”帮包村,走访慰问老党员和困难户。  在巨野县独山镇和定陶区冉堌镇,王英龙一行走访慰问了老党员、困难户,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走访期间,王英龙一行与巨野县委副书记张兴臣、定陶区委副书记宁继红等县区领导,“第一书记”所在镇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当地党委、政府对校(院)“第一书记”高度赞扬,“第一书记”们牢记使命,扎根农村,以村为家,无私奉献,办成了一大批好事、实事,为帮包村早日实现乡村发展振兴、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梁震鲁和丁华等8位“第一书记”汇报了驻村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王英龙对巨野县、定陶区及独山镇、冉堌镇党委政府对“第一书记”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第一书记”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科教融合后,校(院)国内排名和社会声誉度屡创新高,下一步将依托齐鲁工大菏泽校区和省科学院菏泽分院,进一步发挥校(院)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与巨野县和定陶区搭建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为菏泽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党委办公室、组织部、“第一书记”派出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走访慰问。

陈嘉川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调研指导工作

摘要:陈嘉川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调研指导工作   本报讯 1月4日上午,校(院)长陈嘉川到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指导工作,与三个单位在校的班子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陈嘉川首先解读了1月3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宣讲报告的主要精神,要求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刘家义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推动事业快速发展。  随后,三个单位的负责人依次汇报了本单位2018年的主要工作和2019年的工作思路。  听取汇报后,陈嘉川指出,2019年是校(院)融合发展的关键一年,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博士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重点,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深挖现有学术资源,加快内涵发展。陈嘉川强调,二级教学单位党委要在事业发展中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开好民主生活会,全面梳理发展中的问题和短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带领教职员工团结奋进,务实创新,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会上,陈嘉川还就本科专业设置与招生、实验室规范管理、教学管理人员配置、落实新进教师政策及青年教师培养等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

佳绩频传

摘要:佳绩频传   我校学生工作品牌入选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名单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19】2号),我校学生工作部选送的《“鸿雁”大学生标兵讲师团》实践育人项目入选,获得资助经费10万元。  教育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遴选培育,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在全国高校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精品工作项目,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经学校(科学院)党委审核,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初选推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专家遴选和公示等环节,我校申报的《“鸿雁”大学生标兵讲师团》从近千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光荣入选。(学生处)我校获评“2018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本报讯 1月4日,由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的2019山东高校品牌建设与传播管理研讨会暨2018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颁奖仪式在曲阜举行,我校荣登“2018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和“2018年度山东最具影响力高校政务新媒体”两个榜单。  “2018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榜单是由省网媒集团依据其舆情中心一年来采集到的省内各高校在报纸、杂志、电视、网媒、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等全媒体平台上的正面信息,根据相关权重统计所得。榜单排名较为客观的反映出省内各高校在信息公开、口碑建设和舆情管理等方面的成绩。  “2018年度山东最具影响力高校政务新媒体榜”是以省内高校本年度发文超过6个月认证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样本,依据其发布的文章总数、阅读总数、点赞总数、头条文章阅读量等数据加权平均所得。榜单较为完整的反映出各高校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成熟度和影响力。(宣传部)施秀莉、魏连两位教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本报讯 日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人员及优秀理论成果名单的通知》(鲁宣办发【2018】53号),在自主申报的基础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秀莉、魏连两位老师顺利入选“百人工程”。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是山东省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的战略性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培养社科理论人才、加强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推动理论精品创作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百人工程”的入选,既是对她们自身教学及科研成绩的肯定,同时也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提供了优秀的智力储备和人才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产学合作育人项目荣获“2018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  本报讯 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申报的“激光加工教学共享平台创新训练”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荣获大会现场表彰。此奖项全国共评出8项,其中高校6项。  近年来,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综合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优选汇聚了企业先进技术,努力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在已建成的实践育人平台基础上先后与正天恒业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太尔时代有限公司等十数家企业合作,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创新竞赛等方面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合作,并共同建立实训项目、开展实训教学、组织创新竞赛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效果显著。(工程训练中心 张淑增)工大学子在第二届山东新动能软件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本报讯 近日,历时四个月的第二届“山东新动能软件创新创业大赛”在济南圆满落下帷幕,我校“本色相机——艺术创作者的随身高保真取色笔记”项目在“学生组”总决赛中获一等奖。  该项目由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光远老师指导,参赛学生团队为牛世军、王兴光、陈彦宇、陈文敏等4名同学。自2018年9月起,经过线上预选赛、初赛、决赛的激烈角逐,入围总决赛并一举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该项目解决了图像拍摄过程中色彩失真的问题,本色相机APP可在任何光源下进行无色差拍照,解决了令广大拍摄爱好者头疼的图像失真问题,在艺术设计、社会化营销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团委)

山东省首届高校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在我校举行

摘要:山东省首届高校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在我校举行   本报讯 12月30日,第一届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颁奖典礼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长清校区举行。中共山东省委农工办主任王泽厚,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校(院)长周有波,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教研部负责人尹希友,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魏本征、副秘书长陶永喜及决赛专家评委、高校领队、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等200余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王泽厚对第一届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此次大赛获奖学生、组织单位提出表扬与鼓励。他希望各参赛高校进一步总结大赛经验,发挥高校独特优势,在提高人工智能影响力上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山东信息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周有波在致辞中对获奖团队及学生表示祝贺。周有波指出,举办此次大赛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动手训练营”的形式,让人工智能走进院校,走近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次大赛由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山东电子学会、山东计算机学会等9个单位主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承办。大赛自今年6月23日启动以来,主办单位以“大学生动手训练营”为载体,推进人工智能进院校活动,在全省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师生积极响应,共有30余所高校师生组队参赛。  经过激烈角逐,青岛农业大学队、青岛大学队、曲阜师范大学(以梦为码队)、孟庆可(个人)获得一等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队、山东中医药大学队、济南大学1队、济南大学3队、济南大学5队、苑兆宇(个人)、栾梦成(个人)获得二等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获得最佳应用奖;曲阜师范大学获得最佳创意奖;济南大学获得最佳技术奖。

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摘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 1月2日下午,学校在长清校区办公楼332会议室召开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副校(院)长马文才主持会议并讲话。全校各部门单位安全责任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安全管理处负责人传达了上级关于《做好实验室等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等文件精神,并对近期校园安全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部署。  马文才指出,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为契机,扎实做好学校当前的安全工作,维护学校安全稳定。马文才就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依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及应急处置能力考核,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各部门单位要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三是狠抓隐患排查化解。各部门单位要抓住重点,抓紧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四是狠抓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研究,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五是狠抓责任落实,建立联动机制,凝聚做好安全工作的合力,切实维护好我校安全稳定。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8年度新闻大事件盘点

摘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8年度新闻大事件盘点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项目全面丰收12月,王军成研究员主持的“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省部级奖励18项,获批国家基金项目63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6亿元,获发明专利232件。齐鲁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通过省技术市场办认定,获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9月份正式上线运行。新增33位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2018年,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33人,引进博士150人。  一年来,学校(科学院)以“齐鲁科教英才工程”为指导,大力实施“3151”人才计划,继续构建由“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精英人才、骨干人才和优秀博士”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学校(科学院)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借助科教融合优势全面推动教学改革成立新型科教融合学院。8月14日,我省本科院校首家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成立;8月30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相继成立。构建“院所深度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设立科教融合实验班,通过“2+2”“3+1”两段式培养,国际化、导师制、个性化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较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组建齐鲁英才学堂。出台《“齐鲁英才学堂”选拔及培养工作方案》,确定“人工智能+”特色培养模式,正式成立首届齐鲁英才学堂班,开展特色班培养方案论证,以“领跑”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  新建“新工科”专业,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教学成果丰硕。“科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1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重大突破,共获得第一单位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联合山东豪迈科技等全省智能制造集成应用典型企业建设的实训基地,获批智能制造省级新旧动能转换行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斩获“互联网+”国赛金奖 “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效果凸显10月15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痴油菌———地沟油制备高分子材料领导者”项目从全国两千多所高校的64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勇夺总决赛主赛道金奖。另有2个项目获得铜奖。  2018年“创青春”国赛中,学子获国家银奖2项,铜奖4项,并斩获全国优秀组织单位。学校(科学院)获得2019年“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承办权。  此外,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中摘金夺银,学生获奖等次数量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这得益于“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学质量优秀奖”的大力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造就了毕业生高就业率以及高成长率,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高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设立国际研究生院 交流合作走向深入2018年,大力引进美国、德国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国际研究生院,遴选47名中外研究生开展博士研究,28名专家被国际知名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与乌克兰基辅国立工艺设计大学、意大利对华友好协会、德国北黑森应用科技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合作单位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扎根齐鲁大地,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2018年,先后与4个地市区签订企业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共建研发平台合作协议及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与24个地市区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  2018IBSF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首次落户山东,在长清校区艺体中心举行,这也是泉城济南近年来首次举办A级国际赛事。M

第03版:综合

以文化人 奉献一流建设

摘要:以文化人 奉献一流建设深入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根据学校(科学院)《关于做好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征文活动的通知》等通知的要求,图书馆(博物馆)(以下简称“图书馆”)党总支专门制定了《图书馆(博物馆)党总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图书馆(博物馆)开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征文活动的通知》,根据图书馆相关学习要求,我参加了图书馆11月15日组织的全体党员学习及11月9日组织的中心组学习等活动,因参加学校(科学院)组织的党务干部培训,未能参加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经过学习和培训,对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讲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习总书记指出:①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③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⑤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⑦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⑧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⑨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即“九个坚持”。  在培养什么人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个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德”“智”的全面培养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在6个方面“下功夫”:①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②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③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④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⑤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⑥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体”的全面培养中,习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的全面培养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劳”的全面培养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习总书记还指出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过学习培训,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学校(科学院)科教融合、一流大学建设正处在关键期,全校各部门单位只有凝聚在校(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校(院)党委的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单位的聪明才干,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为学校(科学院)的科教融合及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博物馆)党总支在2018年年初就根据学校(科学院)“八大计划”及一流建设的工作要求,确定总支的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图书馆定位,促进图书馆各项事业发展”,通过对“一流高校”的调研,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一流高校建设,离不开一流图书馆的支持”。向着一流图书馆的建设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图书馆(博物馆)党总支3个党支部分别确立工作重心:一支部积极发挥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主阵地作用,以该支部党员为核心,积极组织开展“悦读沙龙”系列活动,“悦读沙龙”文化品牌获评2018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2018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奖项”;二支部积极开展“学科服务在您身边”,以该支部党员为核心,创新“以机构知识库为核心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以ESI学科分析为引领,积极开展“学科服务在您身边”活动受到学院师生的好评;三支部落实安全首要责任,探讨面对读者的思想工作,推进和谐、平安图书馆建设,以该支部党员为核心,针对读者在反映的种种问题,无资引进“不占座”系统,解决了读者早起排队入馆、缓解了图书馆座位紧张的问题,积极探讨了面对读者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图书馆环境的温馨与和谐。当然,图书馆(博物馆)党总支在引领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的很多不足,离学校(科学院)党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科教融合中各科研院所与学校资源的互通共享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图书馆文化中心的作用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图书馆自身的学科(专业)建设才刚刚起步、深入的学科专业分析还有待进一提高、图书馆空间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距一流图书馆还有差距等等。问题的存在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将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集思广益,团结同仁,坚定学校(科学院)科教融合及“一流建设”的理想目标及规划,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八大行动计划”为引导,努力解决“一流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校(科学院)科教融合和“一流建设”贡献图书馆人的力量。

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发展历史特点述评

摘要: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发展历史特点述评   2001年1月—2013年4月,是齐鲁工业大学的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这13年,学校历经了初期的艰难发展、中期的快速发展和后期的提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在发展中,突出表现着两大特点:“发展阶段清晰,彰显决策引领价值”“办学成效显著,彰显学校发展特色”。由此,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实现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将学校建成了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办学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  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的13年,办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十分清晰,而学校党委在其各个阶段所作出的重要决策,则鲜明地彰显了重要决策的引领作用。  (一)初期阶段(2001.1—2004.5):艰难发展中的五大决策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变革、挑战与机遇形势下,主要决策了学院五大问题,引领学校艰难发展。  一是高校管理体制调整下学院发展的并校决策。2001年3月12日,山东省政府印发鲁政发[2001]20号文,将山东银行学校、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并入山东轻工业学院,真正完成了三校的实质性合并,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结构更加展理,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高校大扩招环境下学院发展的校区抉择。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提出在充分利用现有校区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长清新校区,到2005年完成基建25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入驻学生10000人,到2010年完成长清新校区建设。2003年10月29日,长清新校区奠基仪式举行。  三是“非典”防治工作中学院发展的责任抉择。2003年春,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广大教职工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确保了学院“非典”防治工作的胜利。  四是“21世纪大学精神大讨论”下学院发展的理念选择。2002年1月18日,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我院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机关工作作风词的通知》。确定校训:厚德博学;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教风:诚信、精治、垂范、育人;学风:敏学、慎思、求真、笃志;机关工作作风: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热情服务、务实高效。  五是学院发展的“十·五”规划制定。2003年9月16日,山东轻工业学院颁布了“十·五”规划。其总体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将我校建成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同时,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更改校名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规划。  总之,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在困境中艰难抉择,实施五大决策,抓住机遇求发展,使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诸项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学校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期阶段(2004.5—2010.10):快速发展中的六大决策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主要决策了学院七大问题,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一是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决策学院发展大局。2004年7月5日,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我校描绘了一幅既宏伟又可行的发展蓝图,对于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坚持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决策长清新校区全面建设,拓展学院发展空间。2004年12月15日,长清新校区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主体工程顺利封顶。2005年元月3日,学生公寓楼主体工程顺利封顶。2005年7月6日,学校长清校区首批学生入住仪式隆重举行。2008年至2010年,学校先后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体育场等工程建设,办理长清新校区一批土地证工作。2010年9月1日,文科楼通过了济南市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验收,并于10月交付使用。  三是置换老校区,推进新校区建设。2005年底学校党委决定2006年暑期腾空山东轻工业学院院部,完成土地置换工作,全迁新校区。这次土地置换,学院所得到了2.68亿元的置换资金全部用于土地补偿、基本建设支出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动员校内职工集资援建新校区的工作。2006年,学院完成交付使用4栋学生公寓楼、1栋学生食堂、3栋教学楼与院系楼、1栋高标准的行政办公楼、21栋教工公寓以及其他附属用房和附属配套设施。  四是决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升学院教学水平。2004年,学院党委提出了评估设想与准备,2005年启动了评建工作,到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公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8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通知》(教高函〔2008〕8号)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结论为优秀,学院的评建工作历时1081天。在评建期间和评估过程中,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于奉献、舍己忘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积累了重要经验。  五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决策学校快速发展。2007年4月2日,山东轻工业学院颁布了“十一·五”规划。其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努力将我校建成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高水平工业大学。主要发展指标:办学层次和规模方面,“十一·五”末,普通教育在校生达到20000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人;形成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医、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六是决策60周年校庆,汇聚校友和社会资源。2008年10月,学院为庆祝建校六十周年,按照“回顾学校历史,展示办学成就,弘扬轻院精神,汇聚智慧力量,共谋发展大计,探索共赢机制”的指导思想,以“聚心聚力聚智,共享共赢共进”为主题,创造性地举办了四大主题活动,即:“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友总会成立大会”、“齐鲁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开坛仪式”、“倡议筹建校企产学研联盟”、“山东轻工业学院五代大学生对话”。通过六十周年校庆,全面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社会影响力。  七是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推进学校发展。2009年3月中旬至9月18日,学校全面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全校共22个党总支(直属支部)、151个党支部、3526名党员参加,顺利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共六个环节的任务。学校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推动了学校各项主要工作的发展。  总之,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实施七大决策,全校上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凝聚力量、顽强拼搏,建设和搬迁了长清新校区,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试点建设单位,学校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时期。  (三)后期阶段(2010.10—2013.4):提速发展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又一届党委主要决策了学院五大问题,引领学校提速发展。  一是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谋求提速发展。2011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了下一步学校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指明了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正确发展方向;强调了围绕事业抓党建,推动了学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民心,开启了学校提速发展的大幕。  二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决策提速发展。2011年9月29日,山东轻工业学院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其总体目标: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我校建成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坚持走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道路,“五年两步走”———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五年发展建成国家特色品牌。前三年,以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为抓手,着力推进以拓展专业方向和创新课程体系为主线的内涵发展;后两年,以提高学术水平与科技研发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制定任期高管岗位上岗方案,实施提速发展。2011年,学院制定了《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校事业发展任务目标设置岗位,以胜任岗位素质能力选聘人才,以责任意识与工作业绩为基本选用依据;坚持党管干部,自愿报岗,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创业做事,胜任为本;坚持发展事业为目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学术管理服务为重心,提倡长期一岗任职的岗位交流,鼓励干部多岗锻炼,注意发挥管理业务优势。  四是召开第七届一次教代会,再谋提速发展。2012年1月9日,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陈嘉川报告认为:2011年是我校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不断进步的一年。报告明确了2012年学校主要行政工作,包括:教学工作,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科技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财务及后勤保障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  五是申报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提升更快发展。2012年5月18日,学校发展规划处制定了《更名材料修改任务分工一览表》。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关于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的汇报》和汇报用PPT等专家汇报材料。2012年8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将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的函》(鲁政字〔2012〕184号)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12月18—19日,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正式考察山东轻工业学院。2013年1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学校报送《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申报材料》,以高票顺利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4月18日,《教育部关于同意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的函》(教发函C2013)63号)。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这为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山东省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总之,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是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后期的提速发展阶段,也是学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时期。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实施实施五大决策,引领学校提速发展。由此,齐鲁工业大学走上了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的道路。  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学校不仅创造了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强的办学水平,而且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为突出的办学优势,从而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两大历史性跨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历史性跨越考察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学校实现了办学条件三个方面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办学的基础设施已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至2012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60亩,生均61.2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28万平方米,生均33.58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44.94万平方米,生均21.4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486.3万元,生均7345.2元。馆藏纸质图书186.11万册,生均82.92册,另有电子图书144.46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校内教学实习基地12个,固定校外生产实习基地257个,基本办学条件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第二,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至2012年12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0928人。其中,研究生1067人,本专科生19861人,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5.10%。学校有5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工学、理学和人文学科等3个主要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9.43%、15.19%、16.13%。至2012年12月,学校已经有10届硕士毕业生;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学44个,理学8个,人文学科2个,管理学9个,社会学科1个。有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工业设计工程、计算机技术和食品工程等1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艺术设计1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9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第三,办学的教学科研力量较为雄厚。至2012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14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802人,占71.99%;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76人,占24.8%。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41人,占48.60;教授140人;兼任教师2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96%。生师比为17.9:1。双聘院士2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另外,学校外聘了90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或客座教授。  (二)实现了办学水平的历史性跨越根据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的指标体系,考察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的办学水平,学校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这个时期,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方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一是崇实尚能,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在造纸、发酵、食品、皮革、材料、轻工机械和艺术设计等领域打造了具有“轻工”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有29个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学校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以来,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4个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第二,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这个时期,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有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玻璃与功能陶瓷加工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非晶/多晶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玻璃与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集成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11个;有山东省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1个。有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设计艺术学和文化传播学等省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和设计艺术学为省级强化重点学科。学校还有农业部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山东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技术中心。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以及一批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科研创新平台。  第三,教学水平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这个时期,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重”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2007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在2005、2009年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和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制浆造纸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2009—2012年,学校获省部级奖励教材10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省级规划教材11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44项,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1项;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学生与教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硕士研究生发表三大检索论文337篇。在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4项,省级奖857项。  第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2009—2012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5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354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获省级奖励38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授权专利85项,出版著作10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323篇。年均科研经费4409.59万元。这个时期,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陈嘉川教授与华泰集团合作完成的“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泰集团利用该技术已投资60多亿元建设了4条国际最先进的新闻纸生产线,年产能120万吨,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每年可实现产值约47亿元,实现利润9.7亿元,新增税收3.6亿元。王瑞明教授的“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技术在青岛啤酒公司20余家生产厂成功推广应用,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3年新增产量241万吨,节约投资12亿元。秦梦华教授主特完成的“造纸纤维组分的选择性酶解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08年—2010年间,为企业增收节支7亿多元。  第五,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际知名度较高。这个时期,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安普敦大学、索伦特大学、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芬兰埃博学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韩国水原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和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姊妹院校协议,开展国际交换生、教师交流和科研等领域的合作。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科研合作和攻关项目、进行学术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学校积极选拔推荐学生到英国、加拿大、德国和芬兰等国家攻读学位。学校重视引智工作,注重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访问讲学,聘请外籍专家和语言教师,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办学水平。  第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个时期,学校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5年以来,学校本科二批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是全国统一招生平台评选出的“最受学生欢迎院校”;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是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们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骨干力量,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了众多知名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被媒体称为“轻院老总现象”。这个时期,学校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被授予“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学校依托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等特色学科专业,积极服务民生,创造性地成立了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致力于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山东省科协授予学校“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学校被誉为“服务百姓的大学”。这个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赢得了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及省市领导、专家组多次莅临学校考察指导。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2010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将学校列为“特色名校”建设试点单位,并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内涵提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所突现的两大特点,不仅记录了学校13年中三个阶段发展历程、“两大跨越”辉煌成果,而且使学校上了“五个台阶”:2万人大学规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山东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等,意义重大。

第04版:副刊

十二月,从遇见朱迅开始——《阿迅》读后感

摘要:十二月,从遇见朱迅开始——《阿迅》读后感   2018年12月1日星期六,主持人朱迅来到山东书城进行《阿迅》的签售活动。  朱迅,1973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十三岁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部《我们这一代》主持人。十四岁主演电影《摇滚青年》,饰小小,1990-2000在日本留学十年,2000开始回国发展主持人生涯。在日留学期间,她做过清洁工,在餐厅后厨刷过盘子,当过服务员,后来经朋友介绍还做了主持人,成了日本最受欢迎的中国主持人。  《阿迅》是一本叙述式的自传,融合了她在日本留学时的日记和后来回国后写的访谈心得,她的形象在她润物细无声的文笔中逐渐丰满。我第一次见到朱迅是在2017年的春晚上,被她那一声响亮的“过年好”惊艳;但是在看过《阿迅》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在2017年春晚直播当天她已经禁声30小时,而且一直含着止咳片,就是怕在直播时咳嗽,怕在十三亿观众面前喊不出那一声响亮的“新年好”。  在日本勤工俭学时,她晚上发高烧,可是第二天仍然去坚守岗位。她和姐姐在日本小小的出租房里,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向更美好的生活靠近。虽然当时朱迅的父亲和母亲都在新华社的东京分社,但是由于日本严苛的制度,朱迅不能去找她父母,他们甚至不被允许见面。但是一直支撑她继续在日本生活的是,当初她决定留学时姥姥说的一句话,“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是废人”,当时朱家三姐妹都在东京留学,朱迅的父母也在东京工作,只留下了姥姥一人在北京看家。姥姥的智慧点醒了决定留学的朱迅,同时也然后多年之后在外求学时看到《阿迅》这本书的我茅塞顿开:外出求学,习得一身本领回家,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生活对于当时的朱迅是艰辛的,是贫穷的,但是她从未想过回国或者逃避,而是选择积极面对,自己打工赚钱维持生活,靠奖学金交学费。  第一次亲眼见到朱迅是在周六的山东书城,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情、亲切、知书达理,这些气质的形成离不开她的家庭和留学经历。她说在她主持过的那么多节目中,她最喜欢的是《正大综艺》,因为她喜欢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世界。对于她之前的经历,她说“我曾经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是翅膀”。  所幸她也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王志,一位同样知书达理而且吃苦耐劳的主持人。他们并没有举办隆重的婚礼,朱迅只是穿了一条红裤子,就成了“王的女人”。朱迅就是一位率真、大胆、知书达理、吃苦耐劳的北京女孩儿。这样的女孩儿谁不喜欢呢?

在社会中呼唤爱

摘要:在社会中呼唤爱   在这个被大数据,高科技包围着的时代,我们似乎总看见老人爱“碰瓷”,“倚老卖老”的视频,甚至很多报道喜欢谴责他们为老不尊,自私自利。所以这些频上热搜的新闻导致大部分青年对老一辈人的印象极差,他们不去主动关心家里的老人,不愿意帮助陌生老人,把老人当做累赘,认定老人会带来麻烦。但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用心险恶的坏人或者说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是脾气古怪的恶人,他们的孤独和善良只是被报道得少,被关注得少。  偶然在高铁站内的面馆里遇见了一位独自出行的老人。从远处看,他穿着锃亮的皮衣外套,一条黑色西装裤,只手拎着行李包,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墨镜,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明星。他逐渐走近收银台,取下墨镜,用有些浑浊的眼睛观察菜单,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的眉昭示着他的疑惑。我坐在紧靠收银台的椅子边等餐,正好可以从侧面清楚地看见他脸上暴露年龄的皱纹和老年斑。一道道皱纹深深地刻在皮肤上,像平地周围凸起的山丘,与他土黄色的脸融为一体。赭石色的老年斑随意地分布在眼角边,颧骨上,不放过每一寸皮肤。看到这些,我才意识到他大概是同我爷爷一般年纪的人了。也许是菜单上说得不够明白又或者是这位爷爷的理解能力有限,他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那位收银的小姐姐却一直没用正眼看过他,并且以十分不耐烦的神情,极小的音量回答。那位爷爷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用手机付款时,对操作不是很熟悉,再次询问收银员,收到了“只要给钱就行了”的粗鲁回答。爷爷有些抱歉“对不起啊,家人刚教会我用这个,我还不太会”。我看着他的手指一颤一颤地完成操作,又慢悠悠地收回手机,心里像被滴进了几滴柠檬汁,酸酸涩涩的,不知是想起了家乡的爷爷,还是心疼眼前的老人,也可能都有吧。  收银员快速地告诉老人如何取餐,仿佛不想与他有过多的交谈。那位爷爷可能听力有些下降,没听清,我突然好害怕这位爷爷再次被粗鲁地对待,所以抢在收银员之前,清清楚楚地为爷爷解释了一遍。爷爷笑着对我感谢,神情里透着讨好。  那位爷爷的每一句话,每一桢表情我都难以忘怀,我无法想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了我爷爷身上我将会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不能绝对保证这个世界老人都是善良的,但至少我身边的老人他们都是可爱的。他们企图跟上潮流,努力地做出改变,害怕被时代所抛弃更害怕给他们造成麻烦。有时候一些自私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只要对他们友善一点,多一点耐心,他们就会变得跟幼儿一般童真。  从小我们就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被教育要尊老,敬老,爱老。但长大后时常做不到甚至忘记这些道理。人们常说人生的大致路线是相同的,都会走向最终归宿,所以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情实感地为老人考虑,发自内心的爱好像更有意义,不是为了我们的未来,而只是为了现在的老一辈。  如果说爱是平庸人的避难所,那么温柔应该是所有人的乌托邦。请以耐心为墙,理解为空气,替所有老人筑起幸福的社会。

《霸王别姬》观后感

摘要:《霸王别姬》观后感   每当提起电影《霸王别姬》,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风华绝代,我看完之后也深以为然。电影《霸王别姬》是以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北京城的发展为社会背景,讲述了程蝶衣(小名小豆子)、段小楼(小名小石头)、菊仙三个人物之间哀艳的悲情故事。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段小楼、他的兄弟程蝶衣和媳妇菊仙之间的爱恨情仇。  其主要内容是小豆子被娘亲卖身托与戏班,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唯有刻苦练戏来填补心中对娘亲的思念和身边其他人的嘲笑。这时,小石头身为师哥,对小豆子关爱有加,让小豆子的心中有了一丝温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豆子和小石头成了名角,每逢他们合作的《霸王别姬》出演,必定座无空席。程蝶衣本以为后半生就可以这样一直和师哥唱下去,可事与愿违,师哥找到了人生伴侣——菊仙,并雷厉风行的举行了婚礼。蝶衣无法从心底接受如此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不解为何师哥如此迅速的成家,由此展开了他们三人之间的故事。  好多人都认为霸王别姬里小豆子对小石头是爱慕之情,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师弟对一个师哥的仰慕之情和长年搭档之间的默契。蝶衣与小楼之间是比爱情更珍贵的感情——亲情。当小豆子初入戏班,他遭到了娘亲迫于生计的狠心抛弃,遭到了戏班里其他小孩的嘲笑,遭到了师傅的严格“拉练”;唯有小石头在大家都欺负他时为他说话,在师傅不注意时为他踢走压腿的两块砖,在他挨打时为他求饶……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小豆子对小石头的依赖也越来越深。  《岛上书店》中提到过,“生活中的每一桩糟糕事,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一件好事,都是实际恰到好处的结果”。如果段小楼在和菊仙结婚之前向程蝶衣关于菊仙的问题仔细交谈,如果当初小楼对蝶衣再多一些关注,如果小楼在第一次认识菊仙的时候就像蝶衣提起,事情会不会变一个样子,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截然相反的结果。谈过之后,蝶衣就会从心底接纳菊仙,菊仙不会反对小楼唱戏,而小楼也过上了有老婆有兄弟的美好生活。  有人说小楼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蝶衣代表理想,菊仙代表现实,师傅代表他内心的良知。电影中,这三股力量互相纠缠,且又互相压制,最后让小楼痛不欲生,在做决定时纠结万分,他多希望得到这三股力量同时的支持和认可,如果小楼当初和蝶衣沟通过,他的理想就会实现。但是《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也就不会这么伟大了,因为在电影中可以说情节的冲突,人物的冲突,环境的冲突是影视的魅力点,也是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所在,所以有句俗语讲“矛盾和冲突是电影的灵魂”。而《霸王别姬》整个剧组却是最恰到好处的安排,为学习京剧提前在北京生活半个月的张国荣,让两位京剧替身演员都没有上场;为追求演出效果的张丰毅,坚持要求打戏要真,为此他挨了不少打;巩俐为了拍好菊仙,在课下做了好多功课;陈凯歌耐心为小演员们讲解拍戏要点……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悲剧,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得知小楼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还有表演时默契十足而且在生活中关心他的师弟;蝶衣是幸福的,他有知己袁四爷,配合默契而且关照他的师哥,还有后来理解他的嫂子菊仙;菊仙也是幸福的,她有一个爱她并愿意为她冒险的人生伴侣。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无人超越,而是因为深入人心。诚然,电影《霸王别姬》深入人心,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6,长期霸占豆瓣电影TOP250的榜首。足以可见这部电影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一部好的电影是和演员、导演等人的默契合作分不开的。  这样一部电影适合在寒冷的冬日里,和喜欢的人一起窝在沙发里捧着一杯热呼呼的奶茶一起看,一起感受哥哥的风华绝代,一起感受京剧的魅力,一起和小楼、蝶衣、菊仙感受人间百味。

日本的清水寺

摘要:日本的清水寺

挣扎

摘要:挣扎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群狼疾驰而过,而我,被它们遗忘在了这里。  强烈的口渴和饥饿感促使我不停地滚动,我不得不去寻找水源,我看到了一群人,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他们丝毫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巨大的骆驼将我踩在脚下,我混进沙子里,我和沙子争夺着地盘,好像没有什么会把我放在眼里,我只是一颗种子,黑溜溜的小种子,也许某天我会变得与众不同,绽放独自的美,可那不是现在。  风来了,他也是那么的无情,不停的将我吹起然后落下,随着漫天的风沙一起,他将沙子卷起来然后与我的身体撞击,我不知道到底到了哪里,依旧是沙漠,一望无际,大片的枯黄与迷茫。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一切都是那么的让我窒息,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一切在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朦朦胧胧,我好像昏了过去又好像醒来了,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真正的看到,绿色,是绿色。那是吗,大片的绿色,那是希望,沙漠中的绿洲,是真的吗?那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必须,要抓住它。  于是我开始拼尽全力的挣扎,我想要过去,到我所向往的绿色中去,然后我开始拼命地向上,拼命地想要奔过去。  风,又来了,他拼命地将我吹向远方,吹到无尽的黑暗,而我,偏不。  我将自己的身体扎进黄沙中,然后开始向那片绿色前进,残忍的黄沙摩擦着我的身体,我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向前,一直向前。  黑暗的恐惧和极度的口渴使我不停的加速,纵然疼痛加强,纵然遍体鳞伤,可我都不在乎,我只想那片绿色,然后靠近。终于,风停了,我出来了,我看到了希望,他就在眼前,在阳光下闪烁着他们自己耀眼的光芒,我相信我也会,终有一天。  我长大了,我也成为一片绿色,我将我的故事铭记于心,等到有一天,我将它讲给我的孩子们,告诉他们我们的一生,一颗种子要怎样去过完属于它自己的一生,去完成本属于它的使命。  不管命运将我们抛到哪里,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过好自己的一生,这是我用拼尽的全力得知的道理。

感念

摘要:感念   落叶缱绻着风时光追溯着往事似乎忘记了一切往事清零,爱恨随意岁月以自己的方式割断思绪的牵连好在最好的遗留它抹除了旧事的隔阂我又站了起来拍拍胸脯扑掉风尘赢回输掉的一切走向前途未卜的将来不可欺的本来

夜晚的夜晚

摘要:夜晚的夜晚   夜晚灯火阑珊点亮了黑暗赶不走孤单指尖游走在键上仰望窗台穿越城市每个角落时光流逝 歌词里唱的还剩谁无论甚情 都敌不过悄然无息的再见掏空所有灵魂 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万事藏于心 随手捡起笑脸愣神好久 随手一扬潇洒一点往事锁清秋 寒冬幽梦终觉醒秋尽冬至 起风了 雨停了华丽的梦 最终退出了舞台明天你好 请多多指教

蒲公英的梦

摘要:蒲公英的梦   蒲公英羸弱却坚强的躯干在风中摇曳,她在等待,等待风吹落花籽,等待下一个春天。  在我梦的一隅长久地飘落着一朵饱满纯粹的蒲公英花,它忠于探索并一直在路上。  蝉声伴着行云流浪,日月流转着清晖,梦境微凉。  晨曦惊扰了陌上新桑,一股骤风撞破了这朵花的饱满,却带不走它的倔强,随着花籽纷飞,它—还在路上。  风声疏狂了人间仓皇,一阵急雨踏碎了这朵花的纯粹,却打不破它的理想,随着滋润雨露,它—还在生长。  辗转字里行间,魂牵往事悲欢,时间一直在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蒲公英一直在行,没有终点,只有方向。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株蒲公英,不论世间繁闹喧哗,不惧未来风吹雨打,随风飘落海角天涯。

汉魏文人与岁时

摘要:汉魏文人与岁时——曹丕与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乞子节”或“女儿节”等,时间定于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七夕节的形成,以及在起源上与牛郎织女神话有无关联,是研究七夕这一节日无法回避的重要方面,也是历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也无具体定论。但一般认为,自汉代之后,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七夕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体现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这一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的爱情故事触发、感动了无数文人,从而产生了众多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具有较强民族文化色彩的七夕文学。曹丕的《燕歌行》就是七夕文学的重要代表,对七夕诗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既然谈到以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为重要内容的七夕文学,就必然要对诗作中两位主人公的来源追溯一番,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据史料记载,牵牛与织女出现于诗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践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由此可见,当时牵牛和织女是各不相干的,只是作为星宿名出现在诗作中。而中国古人在观测星宿时,在寄托美好愿望的基础上,通常会生发出诸多联想,由此形成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众多学者也曾对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形成与演进进行过深刻分析,如刘学智、李路兵认为:“两汉时期为牛女爱情神话的生成期,魏晋六朝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定型期,隋唐以后是牛女爱情神话的演进期。”赵逵夫先生则认为:“从战国中期至汉末,是‘牛郎织女’悲剧情节的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牛郎织女’传说进一步扩散和产生分化,被曲解及被多角度解读的时期。”他们的观点虽有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汉魏时期对牛郎织女两个人物的结合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形象在这个时期逐渐丰满,故事内容逐渐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意蕴也日益深厚,并逐步汇成光鲜亮丽的七夕文学。如作为七夕文学典型代表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关于此诗的主题表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爱情说。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论《迢迢牵牛星》诗曰:“远而不相知,不若近而不相得之悲更切也。人惟有情而不能语,故咏叹以传之。近矣可以传矣,而不能传,于是吁嗟太息,宛转而陈,其词乃愈哀也。”另一种则是兴寄说,言此诗重在表现创作者的心情。正如沈德潜《古诗源》所评:“相近而不能达情,弥复可伤,此亦托兴之词。”也就是说,此诗以描述织女情愁为核心,意在表达一种哀伤落寞的感情。后来,曹丕在前诗的基础上用借喻的手法,传达出男女不能相会、爱情不能相遂的悲伤、无奈和痛苦,思妇的忧怨之情跃然纸上。  《燕歌行》之所以有思妇怨情的主题表现,与它的乐府诗题目、当时的社会潮流、背景以及曹丕个人生活经历、创作喜好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燕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广题》说:“燕,地名。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朱乾《乐府正义》曰:“《燕歌行》与《齐讴行》、《吴趋行》、《会吟行》俱以各地声音为主,后世声音失传,于是但赋风土。而燕地在今河北及辽宁西南部一带,古时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的交接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戍守,戍边的将士常年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面对这样的国家境况,有关昭君辞、婕妤怨、织女泪等充斥于文人创作的诗歌当中,这些女性人物在众多的文人创作中充当着重要的意象。她们的形象、感情、人生都成为文人描写与咏叹的主题,形成以思妇情感为内容的闺怨诗。另外,曹丕本人有文才,喜好文学,酷爱民间俗乐,他的作品不仅有对“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还有很多描写男女情思、游子思乡与慨叹军旅之苦的乐府诗,这是他在乐府诗创新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实证,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燕歌行》。其诗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很显然,曹丕的《燕歌行》是一首思妇诗,拟设征夫妻子口吻,写自己在时节转换之时感概万千,怀念征戍不归的丈夫,吐露满腹哀怨无处诉说的痛苦:秋风萧瑟天气渐凉,寒霜已降草木凋残。群燕辞归大雁南飞,夫君客游他乡叫我思念断肠。你肯定也切切思归怀恋家乡,可为什么又久留在他乡?我孤身一人独守空房,翻来覆去思念你不敢相忘,不知不觉就泪湿衣裳。我抱琴拨弦弹奏凄绝的清商曲,短歌低唱不能诉说内心的凄凉。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帐上,银河西转只苦黑夜深长。牵牛织女隔河遥遥相望,你们有什么罪过被分隔在银河两边?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曹丕《燕歌行》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由故事文本转向了思妇文本。随着朝代的更迭,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丰满,一般的民间传说认为:牵牛和织女本是夫妻,但因为西王母所罚,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夜晚依靠喜鹊搭桥相会一次,其余时间则只能隔河相望。此诗所表达的是:时夜将半,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扉照到了女主人公的床上,她顺着月光看去,看见银河已经向西流转,银河旁的牵牛织女两星正隔河相对。面对此情此景,女主人公悲从中来,那古老的有关牵牛织女的传说就此浮上她的脑海。她因己及人,不禁发出了你们又是有什么罪过而被处罚在银河两岸,限于桥梁而只能隔河相望呢?在这轻轻的反问声中,既包含着女主人公对牵牛与织女的深深同情,也浸透了她强烈的不满和痛苦之情。牵牛与织女虽然不幸,但他们毕竟还能隔河相望,还能互相看见彼此的情况。可是自己同丈夫却只能相思,无限山川将他们阻隔。在女主人公看来,自己的境况其实比牵牛、织女的遭遇更为痛苦和不幸。  在诗中,曹丕将写景、写人、抒情、叙事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思妇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笔调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后代文人对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做出了诸多评价,如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揭示《燕歌行》主旨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怨旷无所诉也。”沈德潜论曹丕《燕歌行》曰:“和柔巽顺之意。读之油然相感。节奏之妙,不可思议。句句用韵,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长,恰似自言其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论《燕歌行》曰:“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就以上材料来说,《燕歌行》是一首思妇诗,其以牵牛织女之间的阻隔来比喻夫妻之间的不得相会,进而抒发了浓重的闺妇情愁,是诗“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柔脆徘徊,而有靡靡之态。  综上,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汉魏时代已基本固定,并且神话故事与七夕节日也达到了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一些七夕题材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这双终日遥望的情侣的怜爱与同情。曹丕的《燕歌行》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为七夕诗增加了思妇怨情的内容,丰富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566次访问,全刊已有540439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