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发展历史特点述评

   期次:第437期   作者:校史总编办公室供稿 刘德军撰稿   查看:76   


  2001年1月—2013年4月,是齐鲁工业大学的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这13年,学校历经了初期的艰难发展、中期的快速发展和后期的提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在发展中,突出表现着两大特点:“发展阶段清晰,彰显决策引领价值”“办学成效显著,彰显学校发展特色”。由此,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实现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将学校建成了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办学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
  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的13年,办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十分清晰,而学校党委在其各个阶段所作出的重要决策,则鲜明地彰显了重要决策的引领作用。
  (一)初期阶段(2001.1—2004.5):艰难发展中的五大决策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变革、挑战与机遇形势下,主要决策了学院五大问题,引领学校艰难发展。
  一是高校管理体制调整下学院发展的并校决策。2001年3月12日,山东省政府印发鲁政发[2001]20号文,将山东银行学校、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并入山东轻工业学院,真正完成了三校的实质性合并,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结构更加展理,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高校大扩招环境下学院发展的校区抉择。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提出在充分利用现有校区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长清新校区,到2005年完成基建25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入驻学生10000人,到2010年完成长清新校区建设。2003年10月29日,长清新校区奠基仪式举行。
  三是“非典”防治工作中学院发展的责任抉择。2003年春,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广大教职工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确保了学院“非典”防治工作的胜利。
  四是“21世纪大学精神大讨论”下学院发展的理念选择。2002年1月18日,中共山东轻工业学院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我院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机关工作作风词的通知》。确定校训:厚德博学;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教风:诚信、精治、垂范、育人;学风:敏学、慎思、求真、笃志;机关工作作风: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热情服务、务实高效。
  五是学院发展的“十·五”规划制定。2003年9月16日,山东轻工业学院颁布了“十·五”规划。其总体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将我校建成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同时,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更改校名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规划。
  总之,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在困境中艰难抉择,实施五大决策,抓住机遇求发展,使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诸项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学校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期阶段(2004.5—2010.10):快速发展中的六大决策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主要决策了学院七大问题,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一是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决策学院发展大局。2004年7月5日,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我校描绘了一幅既宏伟又可行的发展蓝图,对于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坚持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决策长清新校区全面建设,拓展学院发展空间。2004年12月15日,长清新校区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主体工程顺利封顶。2005年元月3日,学生公寓楼主体工程顺利封顶。2005年7月6日,学校长清校区首批学生入住仪式隆重举行。2008年至2010年,学校先后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体育场等工程建设,办理长清新校区一批土地证工作。2010年9月1日,文科楼通过了济南市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验收,并于10月交付使用。
  三是置换老校区,推进新校区建设。2005年底学校党委决定2006年暑期腾空山东轻工业学院院部,完成土地置换工作,全迁新校区。这次土地置换,学院所得到了2.68亿元的置换资金全部用于土地补偿、基本建设支出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动员校内职工集资援建新校区的工作。2006年,学院完成交付使用4栋学生公寓楼、1栋学生食堂、3栋教学楼与院系楼、1栋高标准的行政办公楼、21栋教工公寓以及其他附属用房和附属配套设施。
  四是决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升学院教学水平。2004年,学院党委提出了评估设想与准备,2005年启动了评建工作,到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公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8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通知》(教高函〔2008〕8号)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结论为优秀,学院的评建工作历时1081天。在评建期间和评估过程中,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于奉献、舍己忘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积累了重要经验。
  五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决策学校快速发展。2007年4月2日,山东轻工业学院颁布了“十一·五”规划。其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努力将我校建成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高水平工业大学。主要发展指标:办学层次和规模方面,“十一·五”末,普通教育在校生达到20000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人;形成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医、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六是决策60周年校庆,汇聚校友和社会资源。2008年10月,学院为庆祝建校六十周年,按照“回顾学校历史,展示办学成就,弘扬轻院精神,汇聚智慧力量,共谋发展大计,探索共赢机制”的指导思想,以“聚心聚力聚智,共享共赢共进”为主题,创造性地举办了四大主题活动,即:“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友总会成立大会”、“齐鲁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开坛仪式”、“倡议筹建校企产学研联盟”、“山东轻工业学院五代大学生对话”。通过六十周年校庆,全面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社会影响力。
  七是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推进学校发展。2009年3月中旬至9月18日,学校全面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全校共22个党总支(直属支部)、151个党支部、3526名党员参加,顺利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共六个环节的任务。学校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推动了学校各项主要工作的发展。
  总之,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实施七大决策,全校上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凝聚力量、顽强拼搏,建设和搬迁了长清新校区,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试点建设单位,学校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时期。
  (三)后期阶段(2010.10—2013.4):提速发展这一阶段,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又一届党委主要决策了学院五大问题,引领学校提速发展。
  一是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谋求提速发展。2011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山东轻工业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了下一步学校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指明了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正确发展方向;强调了围绕事业抓党建,推动了学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民心,开启了学校提速发展的大幕。
  二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决策提速发展。2011年9月29日,山东轻工业学院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其总体目标: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努力把我校建成成为山东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坚持走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道路,“五年两步走”———三年任期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五年发展建成国家特色品牌。前三年,以任期事业发展核心指标为抓手,着力推进以拓展专业方向和创新课程体系为主线的内涵发展;后两年,以提高学术水平与科技研发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制定任期高管岗位上岗方案,实施提速发展。2011年,学院制定了《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2013任期高级管理岗位(处级)上岗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校事业发展任务目标设置岗位,以胜任岗位素质能力选聘人才,以责任意识与工作业绩为基本选用依据;坚持党管干部,自愿报岗,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创业做事,胜任为本;坚持发展事业为目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学术管理服务为重心,提倡长期一岗任职的岗位交流,鼓励干部多岗锻炼,注意发挥管理业务优势。
  四是召开第七届一次教代会,再谋提速发展。2012年1月9日,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陈嘉川报告认为:2011年是我校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不断进步的一年。报告明确了2012年学校主要行政工作,包括:教学工作,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科技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财务及后勤保障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
  五是申报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提升更快发展。2012年5月18日,学校发展规划处制定了《更名材料修改任务分工一览表》。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关于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的汇报》和汇报用PPT等专家汇报材料。2012年8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将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的函》(鲁政字〔2012〕184号)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12月18—19日,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正式考察山东轻工业学院。2013年1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学校报送《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申报材料》,以高票顺利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4月18日,《教育部关于同意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的函》(教发函C2013)63号)。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这为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山东省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总之,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是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后期的提速发展阶段,也是学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时期。新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实施实施五大决策,引领学校提速发展。由此,齐鲁工业大学走上了应用型、开放型和特色型内涵发展的道路。
  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学校不仅创造了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强的办学水平,而且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为突出的办学优势,从而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两大历史性跨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历史性跨越考察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学校实现了办学条件三个方面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办学的基础设施已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至2012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60亩,生均61.2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28万平方米,生均33.58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44.94万平方米,生均21.4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486.3万元,生均7345.2元。馆藏纸质图书186.11万册,生均82.92册,另有电子图书144.46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校内教学实习基地12个,固定校外生产实习基地257个,基本办学条件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第二,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至2012年12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0928人。其中,研究生1067人,本专科生19861人,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5.10%。学校有5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工学、理学和人文学科等3个主要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9.43%、15.19%、16.13%。至2012年12月,学校已经有10届硕士毕业生;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学44个,理学8个,人文学科2个,管理学9个,社会学科1个。有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工业设计工程、计算机技术和食品工程等1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艺术设计1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9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第三,办学的教学科研力量较为雄厚。至2012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14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802人,占71.99%;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76人,占24.8%。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41人,占48.60;教授140人;兼任教师2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96%。生师比为17.9:1。双聘院士2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另外,学校外聘了90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或客座教授。
  (二)实现了办学水平的历史性跨越根据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的指标体系,考察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的办学水平,学校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这个时期,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方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一是崇实尚能,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在造纸、发酵、食品、皮革、材料、轻工机械和艺术设计等领域打造了具有“轻工”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有29个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学校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以来,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4个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第二,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这个时期,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有山东省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玻璃与功能陶瓷加工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轻工助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非晶/多晶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玻璃与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集成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11个;有山东省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1个。有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设计艺术学和文化传播学等省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和设计艺术学为省级强化重点学科。学校还有农业部粮油加工专业分中心、山东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技术中心。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以及一批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科研创新平台。
  第三,教学水平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这个时期,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重”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2007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在2005、2009年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和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制浆造纸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2009—2012年,学校获省部级奖励教材10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省级规划教材11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44项,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1项;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学生与教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硕士研究生发表三大检索论文337篇。在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4项,省级奖857项。
  第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2009—2012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5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354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获省级奖励38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授权专利85项,出版著作10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323篇。年均科研经费4409.59万元。这个时期,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陈嘉川教授与华泰集团合作完成的“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泰集团利用该技术已投资60多亿元建设了4条国际最先进的新闻纸生产线,年产能120万吨,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每年可实现产值约47亿元,实现利润9.7亿元,新增税收3.6亿元。王瑞明教授的“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技术在青岛啤酒公司20余家生产厂成功推广应用,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3年新增产量241万吨,节约投资12亿元。秦梦华教授主特完成的“造纸纤维组分的选择性酶解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08年—2010年间,为企业增收节支7亿多元。
  第五,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际知名度较高。这个时期,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安普敦大学、索伦特大学、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芬兰埃博学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韩国水原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和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姊妹院校协议,开展国际交换生、教师交流和科研等领域的合作。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科研合作和攻关项目、进行学术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学校积极选拔推荐学生到英国、加拿大、德国和芬兰等国家攻读学位。学校重视引智工作,注重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访问讲学,聘请外籍专家和语言教师,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办学水平。
  第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个时期,学校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5年以来,学校本科二批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是全国统一招生平台评选出的“最受学生欢迎院校”;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是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们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骨干力量,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了众多知名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被媒体称为“轻院老总现象”。这个时期,学校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被授予“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学校依托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等特色学科专业,积极服务民生,创造性地成立了百姓生活公益科技服务中心,致力于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山东省科协授予学校“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学校被誉为“服务百姓的大学”。这个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赢得了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及省市领导、专家组多次莅临学校考察指导。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2010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将学校列为“特色名校”建设试点单位,并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内涵提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新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所突现的两大特点,不仅记录了学校13年中三个阶段发展历程、“两大跨越”辉煌成果,而且使学校上了“五个台阶”:2万人大学规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山东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等,意义重大。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605次访问,全刊已有541409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