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史人物

   期次:第449期      查看:35   










  王敏,男,汉族,1942年10月生,天津市塘沽人。1959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1963年8月毕业,分配到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90年后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任教。1975年9月,在山东工学院数控进修班学习。1977年2月,回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继续任教;1978年7月,晋升为讲师;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3月,任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1986年6月,任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1988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11月,任山东工程学院(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院长;1991年9月至1992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1994年1月,调莱阳农学院(现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任党委副书记、院长。1996年6月,调山东轻工业学院,任党委副书记、院长。2003年2月,不再担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职务,任政协第九届山东省委员会委员。2008年3月,退休。
  主要荣誉:
省部级以上荣誉主要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10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3年4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3年4月)、山东省劳动模范(198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9月)。厅局级荣誉主要有:淄博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5月)、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1982年、1983年、1984年)、淄博市优秀知识分子(1985年9月)、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7年9月)、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1986年)。
  教学工作:
讲授的本科课程主要有普通物理、金属学与热处理、计算机算法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控技术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从典型案例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主持山东省“九五”教改项目《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第一位),重点研究了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关系、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学校的第二课堂和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素质开发的作用等内容,获2001年度山东省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科研工作:
主要科研方向为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等方面。1978年,创立差分插补原理,首次解决了数控技术中各种圆锥曲线的直接插补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1981年以来,先后主持或指导的10余项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国家级科研奖项的成果有《ABDEM微机汽车车身CAD/CAE/CAM系统》(第三位,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省部级科研奖项的有《ABDEM微机汽车车身CAD/CAE/CAM系统》(第三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多功能三维CNC系统与数控工艺画雕刻机的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圆锥曲线插补、拟合理论的研究与曲线加工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罗茨鼓风机叶轮开发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成套装备的研制与应用》(第四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多坐标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差分插补法在数控线切割机中的应用》(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年)、《CTM-1汽车拖拉机综合测试仪的研究》(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CTM系列汽车拖拉机综合测试仪推广应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特种柱面加工CAD/CAM一体化的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山东省轻工企业发展战略策划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CTM系列车用性能综合测试仪的开发与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可编程非接触式智能车用综合测试仪》(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重要科研课题:《智能型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ICAPP)》(主持人,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适用于CIMS总体设计的专家系统的研究》(主持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械制造业特种曲线加工数控系统的研制》(主持人,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数值积分插补原理及多功能数控线切割机设计》《三次曲线的数值积分插补方法》《差分插补方法及其在数控线切割机中的应用》《选取程序在大型数控系统中的应用》等。
  管理工作:
自1984年以来,王敏一直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其中,他在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期间,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审计、院长办公室的工作。在院党委领导下,在行政工作领域始终在“抓发展、上水平、办特色”三件大事上不放松,取得明显成效。“抓发展”,经过六年半的努力,学院从一所以轻工类学科为主体的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为抢抓机遇,促进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王敏积极谋划和推进学院新校区建设,参与长清新校区建设的前期工作。“上水平”,即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不动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1998年以来,全面开展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重新修订全部专业的教学计划,建设学科群教学平台,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全面推行学分制,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在科研方面,瞄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初步形成了若干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在推进学科建设的基础上,1998年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办特色”,特色是高校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我院始终在产学研结合、国际化、数字化三个方面凸显自身的特色。1997年成立山东轻工业高等教育发展委员会,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并在学科建设走国际化道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次主办各类国际技术研讨会,引进外资建成中德合作啤酒技术中心,积极派遣学术骨干到国外参加合作研究,请国外著名专家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在学院面对新世纪之交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于2002年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个数字化外语教学平台,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1988年至1997年间,参加、率团出国(境)学习交流5次:1988年10月,参加山东省大学代表团访问香港;1992年5月,参加国家教委职教代表团访问香港;1992年10月,率山东工程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1996年6月,率莱阳农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1997年6月,率山东轻工业学院代表团访问德国。
  学术兼职:
国家人事部专家顾问委员、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机械学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高校德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工程咨询院顾问、山东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协调小组成员。
  
翟焕波,男,汉族,1940年9月25日生,山东淄博人。1958年至1964年9月,在淄博从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其间在淄博师范学校学习3年。1964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8年12月至1978年12月,在山东德州机床厂工作。1978年12月至1980年10月,在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工作。1980年11月至1993年9月,在山东省统计局工作,先后任科长、处长、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9月,调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1994年1月,任山东轻工业学院业余党校校长;1994年11月,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4月,在山东省统计局退休。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口普查、人口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主持山东省社科“八五”攻关课题《未来山东人口研究》;出版、发表学术论著20余部(篇),主要著作有《现代人口普查概述》《山东省人口经济地图集》《环渤海人口研究》《未来山东人口研究》《齐鲁寿星》等。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山东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据分析》《以实对实才有效》《采取有力措施 稳定政工队伍》等。主要获奖成果有:《山东省人口经济地图集》(第二主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12月);《未来山东人口研究》(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获全国首届人口研究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12月)。主审《山东轻工业学院校史(1948~1998)》(内部准印证)。
  管理工作:
翟焕波在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期间,工作以身作则,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贯彻“改革、发展、求实、创新”的方针,坚持以实对实的工作原则,带领学校党委一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狠抓学校的综合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重视党委班子与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发挥了政治核心的作用。二是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抓学校的无机材料、食品、造纸、玻璃等特色专业的发展。三是注重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制度创新,拓宽引智渠道,积极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对学校硕士点的顺利申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是注重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理论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个人思想实际、现实政治生活实际三个方面的结合;同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其工作热情,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断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着力对办公楼、教职工食堂、教职工宿舍等进行改造,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及食宿条件,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合格院校评审的顺利通过。
  学术兼职:
曾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山东统计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一轻工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名誉会长。
  
刘思汉,男,汉族,1923年9月生,湖南邵阳人,九三学社成员。1945年9月,考入重庆大学机械系动力专业;1949年8月,毕业。1950年4月,分配至东北工学院任助教;1953年,晋升为讲师;1980年3月,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3月,晋升为教授。1987年6月,调山东轻工业学院任教,先后任力学教研室、转子动力学研究室主任;1990年,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同年担任九三学社山东轻工业学院支社书记;1993年12月退休。
  主要荣誉:
省级以上主要荣誉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局、冶金工业部、轻工业部共同颁发的从事高等教育30年荣誉证书等;厅局级主要荣誉有山东省一轻系统优秀教师(1991年);校级荣誉有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1989年、1990年)等。
  教学工作:
讲授的高校工科力学专业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分析力学、机械原理、机械振动、工程力学、转子动力学、专业英语等。20世纪80年代,他受教育部力学教材编委会委托,起草和编写了《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和《理论力学函授教学大纲》。他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力学教材《工程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70万字,上中下三册)、《理论力学: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5.6万字)、《理论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6.8万字)、《建筑力学》《转子动力学》,同时他还主编了全国高等学校函授教材《理论力学》(上下两册)等,这些教材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他参编的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辅助教材有《工程力学习题选解》《理论力学习题解》《理论力学统考复习指导》(第二位)等。他还为编写《冶金教学研究力学专刊》(1981年)和《理论力学教学与教材研究》(1984年创刊号)两本全国性的杂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刘思汉教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经常关注国内外理论力学教学的前沿信息,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论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矢算法在理论力学中的应用》《怎样学习理论力学》《外国近期理论力学教材的初步分析》《谈谈少学时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对理论力学考试命题的几点看法》等。全国高校工科力学界有专家对刘思汉教授的《矢算法在理论力学中的应用》做过较高的评价,认为:将“理论力学教材中采用的几何法及解析法上升概括为更为一般化的矢算法,这就使得理论推导时系统性及逻辑性更为突出。这种方法便于用电子计算机编排程序,为在基础课中便于练习计算机提供了条件。因此,矢算法为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科研工作: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一般力学、转子动力学等。他组织了“金属粉末振动成型”和“转子动力学”两个科研组,先后对金属粉末振动成型、转子-轴承-基础-土壤系统稳定性分析、无试重动平衡技术、计算转子-轴承系统临界转速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金属粉末振动成型的研究》《影响震动成形的几个因素》《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问题》《转子-轴承-基础-土壤系统稳定性分析》《柔性转子无试重动平衡理论的研究》《矢算法在理论力学中的应用》《几种常用的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计算方法评述》等。他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他于198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召开的国际机械振动学会上发表了“A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vibratory compacting of material powders”一文;1995年,发表了“Stability of rotor?bearing system with foundation and soil”一文。
  学术兼职:
山东省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山东省理论力学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山东省一轻协会理事(1991年9月)、全国《理论力学教学与教材研究》编委、高等教育研究室兼职研究员等。
  
王志衡,男,汉族,1927年7月生,辽宁大连人。1950年9月,考入齐鲁大学化学专业。1952年9月,因高校院系调整,进入山东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1953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59年9月,调到曲阜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1960年7月,晋升为讲师;1962年8月至1964年9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进修;1978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担任有机催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3月,晋升为教授。1988年9月,调入山东轻工业学院任教,兼任曲阜师范大学有机催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12月退休。2018年4月6日,病逝。
  主要荣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1997年),山东省劳动模范(1978年)、山东省先进科学工作者(1978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8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1990年)等。
  教学工作:
讲授的本科课程有高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文献查阅法、精细化工等,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催化理论等。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79年至1986年间,建立和健全了催化研究室,在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编写教材《高等无机化学》(独立完成,1981年)。
  专业建设:
创建了山东轻工业学院精细化工专业,担任精细化工教研室主任,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领导、组织和完成精细化工专业的首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不断联系济南、济宁等地多家化肥厂,并经过多次协商实现了进厂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带领教研室教师开发精细化产品的合成和应用试验,对精细化工专业建设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科研工作:
主要的科研方向为精细化工、有机催化。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和参与重大科研课题多项。1974年,首创碳酸钾合成新工艺——离子交换法制备碳酸钾,并在鲁南化肥厂建成投产我国第一家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碳酸钾的年产3000吨生产线,改变了当时碳酸钾完全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此后又在全国30余家工厂推广应用,每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化工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离子交换法制碳酸钾的研究与生产》《离子交换法制优质碳酸钾生产》《螯合铁湿法催化氧化脱硫的研究》《螯合铁脱硫液的稳定性》《大电流电解铜过程的研究》《改良螯合铁湿法催化脱硫工业试验》《螯合铁湿法催化煤气脱硫工业试验》等。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有:《离子交换法制碳酸钾的研究与生产》(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山东省科技大会奖,1978年)、《离子交换法制优质碳酸钾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山东省化工技术成果一等奖,1983年)、《离子交换法制备碳酸钾推广应用》(主要完成者,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催化脱硫的研究》等。
  学术兼职:
曾任山东省高校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学会会员、山东化学学会会员、山东化工学会会员等。
  社会兼职:
曾任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山东省工程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济宁市政协委员等。
  
徐云,男,汉族,1934年9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1953年9月参加工作,在上海电力工业学校(现上海电力学院)任教。1955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数学系。1959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1961年,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与其他四个学校合并组建为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后,继续任教于新校;1971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轻工业学校;1978年,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升格为山东轻工业学院;1979年7月,晋升为讲师;1983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4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10月退休。
  主要荣誉:
山东省优秀教师(1991年9月)、山东省第一轻工业系统优秀教师(1985年、1987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先进工作者(1980年、1982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1985年、1987年、1989年、1990年、1991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7月)等。
  教学工作: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矢量分析与场论、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概率论等六门数学课程。教学造诣深,曾两次被选为全院教学观摩活动主讲人,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并曾荣获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优秀一等奖,为教学建设做出了贡献。自编学校用教材讲义《积分变换》《矢量分析与场论阅读指导》《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函授自学指导书》,参与了工程数学教材《概率统计》(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概率论》篇章的审稿。曾为青年教师开设课堂教学法课程。获奖的教学成果主要有:《程序阅读教学》(第一位,山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89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等。有专家对徐云教授的“程序阅读教学”方法作了评价:徐云教授“自1980年开始,进一步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并借鉴国外程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已有成果,长期潜心钻研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子”,“吸收了‘程序教学’的合理内核,扬弃其不合适部分”,“他成功地提出了程序阅读教学方法,并在工科院校的数学教学中长期试验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功不可没”。1991年,他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也充分说明了徐云教授“在大学教学理论和大学数学教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和卓越科研成果”。
  科研工作:
承担了专著《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副主编工作,参加了学校《高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函授自学指导书》中《定积分及其应用》篇章的编写。代表性论文有《程序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好课程建设工作》《高等数学“程序阅读教学”试验》等。
  学术兼职:
山东省数学会会员、济南市数学会会员、山东省工科院校高等数学研究会理事(1980~1990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张骏懋,男,汉族,1936年9月生,江苏江阴人。1955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化工系陶瓷专业。1960年9月,毕业分配到淄博电瓷厂工作。1963年10月至1979年2月,在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工作;1978年10月,晋升为工程师。1979年2月,调入山东轻工业学院陶瓷教研室任教;1979年7月,转评为讲师;1982年9月,担任陶瓷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任硅酸盐系主任;1987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6月,任山东轻工业学院高教教研室主任;1996年10月退休。
  主要荣誉:
山东省第一轻系统优秀教师(1983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先进工作者(1980年、1981年、1983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1982年、1985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
  教学工作: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陶瓷工艺学、耐火材料工艺学、陶瓷工艺学实验、无机介电材料等,同时主动带领学生参加毕业实习,承担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钻研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发表的教学论文主要有《抓住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陶瓷工艺学教学体会》《指导毕业设计的几点体会》等。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硅酸盐工程专业、陶瓷工艺、陶瓷窖炉等。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提高石膏模质量的研究》《绿泥石代替滑石合成匣钵料的研究》《黑陶注浆成型》《阳谷120万件/年陶瓷酒瓶生产线工艺设计》《毛兰釉的呈色机理》《提高匣钵质量的研究》《苦咸水的处理和对泥浆性能的影响》《烟台瓷厂成型车间技术改造工艺设计》《低温高白度乳浊釉》;编辑出版《山东轻工业学院高教研究论文集》(第二集),参加《中外名著大辞典》中“陶说”条目的撰写,并担任该辞典轻工业学科副主编。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快速自动烧成的梭式窖》《推板窖》《利用当地原料试制硬质精陶瓷的报告》《煤烧高温(1650℃)倒烟窖的设计和试烧》《提高注浆石膏模型质量的若干因素》等。获奖的科研成果主要有《煤矸石彩色墙地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等。
  教学管理工作:
任职以来,工作认真负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学、科研任务,为硅酸盐系和教研室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行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等在内的教学管理文件,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促进了全体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坚持以科研促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并带头组织全系教师积极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在学风建设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学风促教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术兼职:山东省硅酸盐学会理事、山东省经委经济技术发展中心论证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工程咨询院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省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398次访问,全刊已有540027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