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院)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

   期次:第539期   作者:宣传部(新闻中心)  李晓白   查看:53   

本报讯 3月2日下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校(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吴衍涛,副校(院)长曹茂永、刘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吴衍涛主持。

座谈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福政详细汇报了学院强化思政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院学科骨干、新进博士及青年教师代表结合工作实际,逐一作交流发言,分享开展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特色做法、育人成效和经验体会。

王英龙认真听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课程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在思想上,严把“政治关”,把握正确导向。要坚定政治信仰,自觉和各种谎言谬见、错误思潮划清界限,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绝对清醒;要夯实政治素养,带头做好学思践悟、宣讲阐释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把牢政治方向,课堂上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课堂外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二是在品格上,严把“素养关”,做好表率示范。胸怀“两个大局”,厚植家国情怀,始终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坚持修己达人,涵养道德情操,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做到以德润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真正担当起学生成长的“大先生”和引路人。三是在课程上,严把“创新关”,提升育人实效。创新内容供给,一方面要坚持守正,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黄河文化、百年党史以及校(院)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同各种时代化、生活化的“学言学语”有机结合。创新形式载体,坚持用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优化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课”格局,全面加强日常教育,充分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呈现方式。创新科研思维,大力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强化科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和支撑。四是在行动上,严把“质效关”,实现关键突破。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健全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切实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协同发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群,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发展。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引育并举、培优育强,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强化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平台支撑,形成全校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吴衍涛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校(院)党委部署和王英龙书记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水平。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强化使命担当。对标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和思政课“八个相统一”总体要求,切实坚定政治信仰、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育人水平,真正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靶向发力、重点突破;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站稳站好思政课堂。三是要强化协同联动,切实抓好工作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要聚焦主责主业、担当作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真正打牢学科“底色”、打造科研“特色”、打响育人“亮色”;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主动作为,全力做好政策支持、平台支撑、资源保障、工作激励和考核评议等各项工作。校(院)上下要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思政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奋斗。 宣传部(新闻中心) 李晓白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76次访问,全刊已有540712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