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擦亮社会主义办学底色,夯实思想政治“铸魂工程”———齐鲁工大(省科学院)以一流思政工作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做学生品格、品行 品位的“大先生”

   期次:第521期   作者:宋国栋  马克思主义学院   查看:55   

大家上午好!

盛夏六月,“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时此刻,恰应此境,难免意旷感怀。

自2007年正式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来,我先是在南方某校工作,2020年又以“骨干人才”身份入职我校。粗略一算,平均每年所授学生都在1500人以上,平均每年所作宣讲都在20场以上。现在,已获省里思政课教学比赛第一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国家形策课教学骨干等荣誉称号,亦从当年只知道凭借一腔热血横冲直撞、却对高校立德树人规律不求甚解的莽撞小伙,变成了现今熟悉各类教育教学状况、拥有大量线上线下拥趸粉丝的“果粉大叔”。

这15年,使我愈发理解,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本在于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我国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教师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说到底,我们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觉悟和文化素养。“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用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必须是矢志不渝给学生播种真善美的信仰捍卫者,必须是坚定不移践行“术学道”相统一的“大先生”。下面,我就此谈几点一线教师内心的看法。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思政课教师必须信仰坚定、情怀博大、人格亮堂。苏共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工作人员,自己在意识形态的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许多混乱的看法”。苏共垮台后,原先大学里的马列理论课教师,立马改头换面,传授起了西方政治经济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警醒道,“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思政课教师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植家国情怀,洞悉世界大势,“诚意正心”,以学识魅力、真理力量感召学生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逻辑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福建工作时,曾多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容纳2000多人的大会堂场场爆满,学生们爱听、真信、愿做、回味无穷、精神激荡。如此效果的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广博的古今中外典故、深邃的治国理政思维以及鲜活的风格表达方式。思政课教师应从中学习领悟丰富深刻的教育教学智慧。我们一方面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上,看清自身的世界历史性责任,逐层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国际比较和纵横比较,向学生讲明白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向学生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青年者,国家之魂”。马克思曾为国际工人协会指示道,工人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恩格斯在《伊默曼的〈回忆录>》中也高呼,“时代的性格主要是年轻人的性格”,“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思政课教师必须下大力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化”阐释这一工作,帮助新时代中国青年进一步理解自身的崇高历史使命,让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创造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为此,我们要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而不是纯粹的学理说教方式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着重阐释其中国定位、世界定位和时代定位,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明确“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铸牢他们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品格和行动自觉。

老师们、同学们,今年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五周年。在校(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内的校(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也更加感到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我们将始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做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065次访问,全刊已有544453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