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巾帼铿锵不负芳华 实干担当尽显风采

———校(院)“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事迹展播
   期次:第518期      查看:44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室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室主要从事化工产品、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领域的分析检测和科学研究工作,现有职工42人,其中女职工30人,占71.4%。30名女职工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具有高级职称人数10人,是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分析测试技术过硬、有社会责任感的团队。尤其是近几年中心党委确定综合分析室争创省直、省级“巾帼文明岗”以来,研究室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大局,制定创建计划、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在科研创新、社会公益服务、人才团队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近年来,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室分别荣获省直机关“巾帼建功文明岗”和省级“巾帼建功文明岗”称号,2人获省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人获“省直机关优秀青年岗位能手”、1人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临沂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紧密结合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承担各类政府计划课题。

科研是山东省科学院的主业,也是测试中心发展的基石和前进的动力。综合分析室拥有9名女博士,她们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科研训练,在科研工作中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和干劲。同时,她们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女博士们充分发挥自己细心、敏锐的特点,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需求。王利红博士从孩子添加的米粉辅食中发现重金属的污染风险,进而联系国家的粮食安全,民众的餐桌安全,从而申请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此项工作以全世界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剧毒致癌物砷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以及最终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致癌风险,研究结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切实指导了水稻的种植模式,加工工艺和食用方式,提出了可行的控砷措施,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针对日常检测工作中碰到的难题,王霞博士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文献,在实验室没日没夜的进行了无数次尝试,系统建立了环境样品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分析方法,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并推广应用于水污染源多相污染物图谱技术研究、青海省土壤有机污染状况调查、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以及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等项目,同时为亚马逊化工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正是靠着天生的敏锐细腻和任劳任怨,综合分析室女职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任务、省部级各类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前3位主要完成人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各类奖项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表SCI高水平论文40余篇。成绩的背后是长期的付出和坚持,综合分析室的检测任务十分繁杂,正常工作时间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思考科研项目,撰写基金申请书,所以多年来女同事们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作息模式,她们白天进行日常检测工作,下班回家照顾老人,辅导孩子,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入睡,凌晨两三点起床,趁着夜深人静撰写自己的科研论文或项目申请书,工作三个小时左右,清晨又开始准备老公孩子的早饭,呼唤孩子起床,送孩子上学,自己草草吃上几口饭,然后若无其事,淡定从容的开始新一天的高强度工作。正是这种精神和干劲,多年来大家研究出多项国内领先的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并积极通过获得的这些先进成果开展成果转化工作,为众多企业优化了工艺流程、解决了技术难题,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充分发挥分析测试技术优势,面向全省提供高水平社会公共服务,助力山东省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

高端检测和社会公益服务是综合分析室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统计,综合分析室平均每年为近2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近十万件样品进行检测,报出数据、结果和图谱超过15万个(张),发出报告4000多份。检测工作枯燥、琐碎,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社会公益服务任务突发,时间紧,压力大,社会影响重大,需要随时待命,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些任务面前,女职工们丝毫没有退缩,总是冲在最前面,干脆漂亮的打了一次又一次的硬仗。24小时开机是科室的传统,深夜接到任务后,把孩子交给老公或托付给邻居,即刻投入工作是常有的事。记得在一次元旦放假期间的火灾突发事故中,科室凌晨3点接到任务,距离单位近的女职工15分钟内集合完毕,立即投入到火灾原因分析检测中,24小时内出具了权威可靠的报告,打消了公众的疑虑,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好评。谁又能知道在一张张笑脸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和惭愧,是孩子哀怨的眼神和带泪的小脸。2018年的一次紧急任务恰逢平安夜和圣诞节,等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各自回家时已是12月25日的清晨,参与任务的主力人员许慧事后告诉大家,当她轻手轻脚的打开房门时,发现孩子正坐在沙发上掉眼泪,孩子爸爸正手忙脚乱的安抚,看到妈妈的一刹那,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圣诞老公公没有来,他把我给忘啦。”那一刻,无尽的辛酸和惭愧涌上心头,她的眼泪也不可遏制的掉了下来。但是如果让大家再选择一次的话,相信综合分析室的女职工依然会选择首先完成工作,只不过她们会提前给孩子备好礼物,做到二者兼顾。这种紧急任务并不少见,仅2016年综合分析室就完成了80多件省食品药品与环境侦查大队委托的危险废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鉴定工作,为打击偷排、随意倾倒危险化工废料等环境污染案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受到了环保部门的高度认可。2018年科室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参与“健康单县”项目的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发挥本科室在检测领域的优势,主动承担“长寿之乡”成因探析、长寿因素调查、样品采集与分析等工作,为建设“单县健康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支持。

紧急任务虽然辛苦,但持续时间短,最难啃的骨头是大批量的国家公益检测任务。在国家土壤普查、农产品产地土壤普查和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任务中,测试中心承接了几万件土壤和几千件地下水的检测任务,为了保证工作的及时性,女职工们充分发挥“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加班加点,顾不上接送孩子,甚至顾不上回家吃饭,仅一个月就保质保量完成了青海土壤普查1200个样品多个指标的检测,两周内完成了山东土壤普查300个样品20多项指标的检测,半年内完成了农产品产地土壤普查几万件土壤的重金属检测任务,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淮河流域几百个水样几千个指标的检测,为单位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重大业绩背后是刘静高工直不起来的腰,是王霞博士伸不直的脖子,(承担任务的时候正值盛夏,外面汗流浃背,仪器房空调24小时不停歇,为了保障仪器的运行环境(20度),大家只好大夏天围上厚厚的围巾,在空调下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等到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大家除了发自内心的微笑和轻松,连高声庆祝的力量都没有。但大家毫无怨言,兢兢业业、本本分分、认认真真的继续奋战在新的征程上。大家心中时刻牢记单位的质量目标———永远追求用户的零投诉和报告零缺陷。简简单单几个字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深入到了各行各业,而综合分析室承担了大量的环评监测工作。环评监测需要凌晨2点起床工作,连续采样7天,女职工丝毫没有退缩,总是冲在环评采样的第一线。无论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环评采样的现场总能见到女职工的身影,她们带领监测小组深入偏远农村、城市核心,沿着荒无人烟的河道行走五六个小时寻找两条河流的交叉口(那是在潍坊的滨海经济开发区,周围全是盐田,走上1两公里见不到一个人,河岸上的小路崎岖难行,各种河沟纵横交错,综合分析室带队的女同事忍住心中的紧张和恐惧,用坚定自信的笑容安抚随行的小同事,终于在步行6小时后找到了准确的交叉口),为国家的环境安全尽最大努力。相信大部分女同胞们看到工厂的烟囱都会敬而远之,而综合分析室的女职工们每每反其道而行,爬上几十米高的烟囱采集样品对她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综合分析室的颜值担当栾玲玉博士,在烟囱下亭亭玉立,女神范十足,下一秒就会挽起长发,撸起袖子,背起仪器,三下五除二爬上近百米的烟囱,干脆利落的采集分析样品,让陪同的企业人员目瞪口呆。大家都说测试中心的拔河比赛每年都得第一跟综合分析室的大力培养密切相关。几年来综合分析室有一大半的环评采样工作是在女职工的带领下完成的,完成环评监测项目的数量多达几百个。

三、积极响应我省“人才强省”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大力提升科室业务水平。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才的核心价值所在,将人才的定位由过去的“支撑”提高到“引领”的新高度。为了加快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室的发展,科室邀请行业内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访问,仅2018年即达10余人次,行业大牛的悉心指导,开阔了大家的眼界,提升了大家的业务能力。在“请进来”的同时,科室鼓励大家“走出去”,到科技强国先进的实验室,去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尽管科室女职工居多,又都拖家带口,大家仍然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响应号召,寻求资金资助,出国交流访问。2018年王利红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交流访问1年,1年的深入交流和学习,为科室带来了新鲜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科室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积极开展“讲奉献、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

多年来一板一眼的检测工作使得综合分析室的女同胞们做事严谨较真,说话直接,从不转弯抹角,但她们每个人都保留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她们孝敬父母,孝敬公婆,支持爱人,呵护孩子,更有着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博爱情怀。多年来,综合分析室女职工一直积极响应单位“积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号召,在做好业务的同时,非常重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奉献爱心。全体女职工积极参加单位“学雷锋”志愿队伍,参与单位每年组织的“慈善一日捐”、无偿献血、“第一书记村”帮扶、女职工织毛衣献爱心等各项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起,通过省团委“春蕾活动”,连续8年开展“希望之星结对资助”活动,与齐河11名贫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每年对其捐款,并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开展“圆梦”活动,根据每个儿童的梦想,购置相应的学习、生活用品,实现了每个儿童的美好愿望,并承诺资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她们将温暖带给了贫困儿童,同时贫困儿童满足的笑脸也温暖着她们,相信她们会继续彼此温暖下去。

张颖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副主任、海洋生态监测平台负责人

张颖颖,女,1979年生人。200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导,青岛市高层次人才。现担任海洋技术科学学部副主任,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兼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理事。担任多名本科学生的学业导师和为本科生授课,培养8名硕士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年来扎根科研教学一线,探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重点攻克国产自主海洋监测仪器的研发难题。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创新工程、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承担完成860等科研产业项目十余项,在卡脖子技术突破、国产自主海洋环境监测仪器研发与推广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主持海洋行业标准,牵头发布团体标准1项。

主持发明研制的海洋生态监测通用智能一体设备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突破高精度荧光检测等关键技术和海水复杂环境因子校正等共性难题,和团队持续自主研发形成了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放射性核素等谱系化海洋生态监测传感器,经检定全部达到进口同类先进水平,已经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第九次北极科考,全部实现国产化替代。以传感器为核心研建的海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在黄渤海和东海业务应用,获取大量可靠的监测数据,完成多次赤潮绿潮灾害预警,在海洋战略性区域示范工程及黄渤海区域防灾减灾中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套放射性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在钓鱼岛海域布放,为福岛事件持续跟踪和宣誓主权做出积极贡献。发明研制的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自动跟踪监测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列入生态环境部海洋辐射环境能力建设规划和针对福岛排放的远海辐射监测预警预案规划。2020年,系列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技术成果进入国家鼓励发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1年,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以2520万元技术股权转化,牵头成立“青岛觅海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被授予“科创中国”山东省企业“创新达人”荣誉称号。

多年来带领女职工占岗位人数60%以上的科研团队并担任基层支部书记,以较高的政治素质、精神活力和科研担当受到行业好评,2017年成为山东省妇女十三大代表参政议政,被山东省总工会表彰“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山东省教育工会委员会表彰“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校(院)授予“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干事创业好团队”和“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入选研究所海仪英才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被青岛新闻、青岛日报、崂山新闻报道,崂山电视台“女性时间”节目访谈。2021年,系列国产海洋生态监测传感器成果受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代表我国海洋传感技术从跟跑向并跑跨越。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划财务处

计财处共有职工18人,其中女职工13人,占比72%,平均年龄39岁,副高级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绝大多数工作在财务服务一线,各科室负责人全部是女职工。我们是一个年轻的集体,更是一个奋进的集体。自2019年起,处内通过岗位调整、业务整合等方式,逐步筹备建设巾帼服务岗;2020年,计财处党支部被列入创建“七个有力”样板党支部,实施“巾帼服务岗”、“党员先锋岗”等争创活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开创工作新局面

计财处样板党支部建设和争创“巾帼服务岗”纳入我处年度党建工作任务目标,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构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长清校区科室负责人都是女职工,具体负责“树立巾帼服务岗”活动的落实,以确保活动有制、有序、有效地开展。经过会议宣传、组织学习等形式,使得计财处全体女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突出职责担当和专业服务,增强党员队伍的干事创业的生机活力和饱满热情,学习上有韧劲,工作上有干劲,生活中有心劲,开创了财务工作新局面。“巾帼服务岗”作为对外的服务窗口,始终秉持一张笑脸迎人,一句好话暖人,一把椅子让人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发挥女性善良细致的优势,同时做到坚韧、刚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计财处女职工们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成长和提升,成为各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

2019年是计财处提速年,核算科单益娇科长牵头编制了报销手册、业务活页等,发放3000余份;打通与广大教职工及学生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宣传途径,核算科徐玉洁作为计财处宣传岗位专员,负责计财处公众号、计财处网站等对外财务业务的宣贯,收费科李勇燕负责学生收费、资助等方面的宣讲和“智慧财务”平台建设,计划科王冬牵头“业财一体化”平台信息化建设,副处长刘洋在校(院)新教工入职培训、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培训等方面做了财务专题业务培训,通过共同努力,加强财务服务质量,搭建财务信息化服务平台。此外,由处长带领单益娇、王冬等科室负责人,深入学院调研,倾听一线声音,解读财务规章,财务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0年是计财处提质年,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王冬、单益娇、尉会会、李楠等业务骨干分工合作,结合各自岗位职责,分别拟定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预算管理办法(暂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金融债务管理暂行办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非法人教学科研单位创收管理办法(暂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学院预算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树,为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1年是计财处转型年,定位于加强财务数据分析,为校院战略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财务支持。2021年,按照校领导和处长要求,各科室负责人对校(院)决算分析、预算执行分析、贷款规划、本科生培养成本、科教融合及科教产重点项目执行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数据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财务信息。

三、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平凡岗位展巾帼风采

计财处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培训,坚持每周四利用半天时间组织全员学习,单周上党课,双周学业务,进一步加强了党建对财务业务的引领作用。2019-2020年通过岗位调整和人员选配“巾帼服务岗”,把女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全部充实到核算大厅的服务一线,通过发挥女职工细心细致的财务服务来重塑窗口形象,也让校院师生明显感受到作风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创立巾帼服务岗、树立贴心服务形象的基础。其中有三名女职工获得过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省教育会计学会先进个人、校级年度嘉奖人员等荣誉称号。同时在科研方面也不落后,刘洋副处长参与了教育部立项《教育收费管理制度研究》课题;还有两名女职工主持省社科立项会计课题,分别是尉会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和王冬《山东高校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研究》;近三年累计获得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研究课题7项,其中2020年获得课题研究一等奖一项;累计发表论文3篇。刘洋、王冬、马芮、姚尧、姚舒涵等多人被省教育厅、审计厅抽调,参加全省高校的预算、决算、绩效考核、审计等工作,2019年王冬曾代表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为山东、河北两省教育会计学会组织的高校财务人员培训讲课。2020年王冬、刘洋参与的《信息化建设助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案例评为山东省财政厅2020年度政府会计改革实施优秀案例。

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窗口形象焕发新面貌

计财处每一位女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爱岗胜过爱家,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天、每一刻的工作中,认真受理每一项业务。核算科全部是娘子军,平均年龄34岁,承担了工大和机关的核算业务,2021年审核票据80余万张,处理凭证53187份,接待报销老师学生万余次。白天工作量饱满,工作压力大,时常还要加班,越是年底越忙。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期,女汉子们依然坚持到岗,为的是按时完成每一笔报销,报送每一份财务报表、及时完成所有税种的申报工作。每年的寒假,计财处王冬、单益娇、李楠等预决算岗位职工还要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直到农历大年二十九,初六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虽然在高校工作,却很难享受到完整的假期,为高质量的完成工作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

可以说,计财处的女汉子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干出了不平凡的表现。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计财处的女职工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积极宣传订购校(院)第一书记帮扶村自产农产品。救助大病职工,近年来先后捐款万余元。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展现巾帼风采。近年来,她们在“三八”妇女节、“七一”党的生日红歌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朱晓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经管学部副院长

朱晓红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父母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丰硕,深受广大同学们的喜爱。

科研方面,获批学校人文社科类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学校人文社科类首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共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9项;在《管理世界》《管理学报》《管理评论》《中国教育报》《山东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和编著各一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教学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围绕德融课堂的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上,教授的一门课程获得“德融好教案、德融好课堂”,获批校级重点教研项目,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比赛的三等奖;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在“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

社会服务方面,作为济南市工信局评选的服务中小企业专家,积极参与企业调研和咨询服务,并参与企业评审和指导工作;作为山东省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公正公平的完成项目评审工作;作为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评委,尽职尽责的完成工作任务。

个人荣誉:1.2022年1月获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2020年11月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研成果奖一等奖;3.2018年11月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研成果奖三等奖;4.2018年11月获“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8)”优秀论文奖。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32次访问,全刊已有545040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