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史故事(一)

   期次:第481期      查看:27   





  《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一栋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的旧居。几年前,复旦大学将其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走进这里,听着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述,仿佛回到百年前那段风雨如晦、激情燃烧的岁月。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传播过程始终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随。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等人力荐下,陈望道被确定为译者。当年8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随后在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这本书如闪电,如路标,如烛光,为在黑暗中探索的先驱们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勇气和力量……1920年,成立不久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对外宣称外国语学社。彼时,22岁的刘少奇、16岁的任弼时、18岁的罗亦农、17岁的萧劲光等,都是这里的学员。学员教材之中,就有刚刚出版、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译本一面世就经历了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洗礼。1926年,一本中文初版《共产党宣言》辗转成为山东广饶刘集村党支部的学习材料,后来曾因国民党搜查、日伪军“扫荡”而被藏在炕洞中、塞在粮囤下、掖在墙眼里。1945年1月,暴虐的日军一次性烧毁刘集村500余间房屋,这本小册子却奇迹般得以保存。
  在《共产党宣言》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一旦懂得“真理的味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从中汲取信仰之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共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到自己1920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说,有3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毛泽东对一位刚调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1945年,毛泽东提出“我们要读五本马列主义的书”,《共产党宣言》被列为首位。后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推荐的高级干部读书篇目中,放在首位的总是《共产党宣言》。
  周恩来与《共产党宣言》有着深厚感情。抗战时期,周恩来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内,就装有《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恽代英、董必武、邓子恢、彭德怀、贺龙等,都是通过读《共产党宣言》走上革命道路。彭德怀讲得很有代表性:“以前我只是对社会不满,很少看到有进行根本改革的希望。在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我不再悲观,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
  1949年,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直捣国民党南京“总统府”。在“总统府”图书室,邓小平与陈毅纵论旅欧经历,都说是读了《共产党宣言》等启蒙书的缘故,才走上革命道路。43年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回首过去,很少有一本书像《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铸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丰碑。在它的指引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旗帜、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道路。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展现了我们党坚持初心使命的意志决心。“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总书记话语铿锵,掷地有声。
  (来源:《求是》记者 周昭成)
从开天辟地到百年风华
1920年的上海,风云涌动。
  这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头版登出了一条“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此白。”
  一百来字的广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青年干部的学校,在党史上意义非凡。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都是外国语学社的学员。
  也是在这一年的5月,历经25天的辗转,毛泽东抵达上海,寓居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其间,他经历了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
  毛泽东曾去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拜访当时正在与共产国际代表酝酿建党的陈独秀。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多年以后,毛泽东回忆:“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也是在这一年,29岁的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这年8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印刷,首印1000册,很快售罄。9月旋即再版,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悄然蔓延。
  次年的盛夏6月起,包括毛泽东在内,来自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陆续来到上海,住进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据史料记载,一大会议的多项筹备工作在这里完成。从博文女校步行至一大会址,不过100多米。
  1921年7月23日晚,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民居里,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在楼下厅堂围坐。灯光摇曳,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了。一桩石破天惊的大事变,就这样在上海的石库门里静悄悄酝酿、发生。7月30日晚,会场闯进不速之客,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7月23日只是一个寻常的夏日,会议没有见诸报章新闻,连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的原始中文版百年来也始终未曾找到,目前我们看到的均译自俄文版和英文版。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微澜既起,大浪将成。一艘承载着信念、道路和梦想的大船即将从这里起航。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一批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经过反复比较、鉴别,最终找到和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同样是历史的必然。上海是中国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最为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集中地,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会集地。此外,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80%的印刷品在上海印刷,上海成为各种思潮的集中地。上海还有独特的城市资源,汇聚了现代政党领导社会运动的所有资源和条件。”
  2021年,当我们穿行在上海,透过百年前的阳光,从遍布这座城市的红色遗迹,从浩瀚的文物文献,从党史专家、文博工作者的讲述中,寻访那个伟大的发端如何开始时,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越过斑驳的图片和文字抵达眼前,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也在身边蜿蜒汇聚。
  如今,这个最初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已走过100年辉煌历程,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航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稳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也在用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精神,接续奋斗,持续创造着发展的传奇。
  一大会址前的兴业路,浓缩了百年征程、百年跨越,从一条小马路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的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67次访问,全刊已有544557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