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齐鲁工业大学“军工与轻工学校时期”的历史演变特点

   期次:第404期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史》总编办公室   查看:34   




  齐鲁工业大学的发展历史,可划为:军工与轻工学校、山东轻工业学院、新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四个时期。从1948年至1978年的30年,是“军工与轻工业学校时期”,也是山东轻工业学院正式创建之前的历史积淀期,或者说是萌芽期。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从军工到地方工业学院演变阶段(1948-1958)和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演变阶段(1958-1978)。每个阶段,学校的演变历程都较为复杂,并呈现其独特的历史特点,是当时时代特征和国情背景在学校发展史上的彰显和烙印。
  一、从军工到地方工业学校演变的历史特点从1948年创立的胶东工业学校至1958年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10年期间,跨越解放战争、社会主义过渡期和社会主义探索期等重要的历史时期。这10年里,解放战争结束,中国时代主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学校的价值定位从成立之初的军工转身为后来的地方工业学校,完全契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一时期学校的演变发展,既是时代主题赋予其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要求在教育领域上的映照,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和建设初期的时代烙印。
  (一)应革命而生,应建设而变该时期学校发展最显著的历史特点就是应革命而生,应建设而变。
  这一特征赋予学校最鲜明的色彩就是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学校成立的初衷是服务于战时军工需求。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一年。这年6、7月份,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迅速转变的战争形势迫切需要提高解放军的综合作战能力,迫切需要一所能够培养兵工战线技术人才的学校。胶东工业学校应革命要求,顺势而生。可以说胶东工业学校的成立是战时军工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其二,学校生长于革命土壤。胶东工业学校是由胶东军区军工部工业研究室创办的。该研究室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以兵工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服务于战争的科研单位。在极为艰苦的战争年代,它不仅研制了大量奇缺的军用物资,而且一直注重军需人才培养。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研究室就成为创办胶东工业学校的最佳选择,成为其生长的革命土壤。再加上该研究室最初的“学员队”成立于乳山县岛子村,后迁到乳山县崖子村。乳山曾是胶东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是八路军兵工厂驻地最多、活动范围最大的地区。岛子村和崖子村都是重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胶东工业学校就是在研究室“学员队”的基础上成立的一所技术学校,这样深厚的政治氛围更为胶东工业学校的革命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三,学校的行政设置与教学管理也体现了其革命性特质。胶东工业学校直接受“华东财办工矿部第二军工局”领导,该局是由胶东军区军工部改建,而胶东军区军工部由山东胶东军区兵工总厂改建。山东胶东军区兵工总厂是华东兵工生产的重心所系,在中国军工生产历史中具有崇高地位。胶东工业学校校长王旭九,是第二军工局副局长,也是华东军区的人民英雄。这样的行政设置极具革命传统。学校根据上级指示,在成立之初开办化学兵器班,培养防化兵;“为革命而学习”是教学口号,甚至应前线需要,学员们也会到化工总厂参加一线军火生产;党员享受部队供给制待遇。所有这些教学设置,无不彰显学校成立之初的革命性。
  1948年底,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战略决战期,解放战争胜利在即。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学校停止防化兵的培养,开办电工班,让学生学习电工技术。开办化学分析、机械制造和工厂管理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人才准备。1948年底,烟台解放,学校在第二年3月迁址烟台,举办职工培训班,服务于厂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之后的多次变迁直至1953年更名为“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学校价值定位成功由服务革命转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亦由军工身份转变为地方工业学校。所以,胶东工业学校演变为山东地方工业学校,是应全国革命形势而生,应山东地方经济建设而变。
  (二)在艰苦条件中立,在迎难而上中长该时期学校发展的第二个历史特点就是办学条件艰苦,但学校、学员都是积极乐观地迎难而上,使学校在困难中实现蝶变,得以生存和成长。
  办学条件艰苦,源于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整个国家基础的薄弱。主要体现在:其一,硬件条件差。胶东工业学校成立之初,建校于乳山县的岛子村和崖子村,村子条件所限,没有专门的教室。教师在学员宿舍上课,学员则席地而座;夏天,树林成了教室,石头砖块变成了党员的板凳。没有现成的教材,缺乏基本的学习用品。学校迁址烟台后,办学条件才有了较大改善。其二,软件条件差。一是学员文化起点水平较低。胶东工业学校成立后招收的首批学员一般只有初中、高小文化程度。迁址烟台后,生源中才有了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虽然把他们组成“预备班”对其进行文化课和政治课讲习,但学业测验合格的人仅占到当时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学员文化底子薄弱,无疑会增加教学工作量,增加办学困难。二是师资力量薄弱。胶东工业学校成立之初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胶东工业研究室“学员队”的师资,力量有限。校长王旭九在担任繁重科研和领导工作的同时,要挤时间给学员授课。还有几名教师是当时研究室从大连招聘的日本技术人员。迁址烟台后,上级先后调派了曾在西南联大等学校教书的几名教师,还聘任了几名日籍教师。即便如此,仍不足以满足学校的基本教学。所以,学校只能另外从原学员队的毕业生中选留了一些人担任教学工作。
  在办学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之下,学校、学员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迎难而上,学校在困难中变迁,在变迁中成长。学员们在困难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没有教材,教师们就自编讲义,翻译外文资料;没有学习用品,学生们就用废旧账本当本子,用颜料自己配制墨水。没有动力,学员们就轮流用人力摇动机床。在迁址烟台时,学员们背着背包步行两天,他们不喊苦不喊累,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胶东工业学校从1948年成立,1949年迁址烟台,1950年2月停办,随即成立职工学校和工业干部教育学校,1951年更名为华东工业部烟台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53年与迁址到烟台的青岛工业会计学校合并,成立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学校隶属关系也多次变化,从最初隶属于华东财办工矿部第二军工局到后来的山东省人民政府矿产管理局、山东省工业厅、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再到由中央工业部和省工业厅双重领导,最后到山东省轻工业厅。在政府、学校、学员的多重努力下,学校从成立起多次迁址,几经更迭,甚至出现短暂的停办。但这变没有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成长,反而是在变迁的过程中,条件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建设越来越完善,学制设置越来越成熟,为山东地方经济发展输送的人才越来越多,在山东地方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日渐凸显。
  (三)担当服务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奠定山东轻工教育的初步基础该时期学校发展的第三个历史特点则体现在其对地方经济建设和山东轻工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上。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主要彰显于为其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胶东工业学校脱胎于的胶东工业研究室算起,学校先后共招收八批学员,第一批学员140余人,第二批学员40余人,第三批学员20余人,第四批学员30余人,第五批学员120余人,第六批学员30余人,第七批学员30余人,第八批学员20余人,八批学员共计450余人。这些学员在学校分别学习电工、机械、采矿、化工、管理等专业知识,绝大多数学员成为各行业优秀的青年技术力量。其中,胶东工业学校后期,学校举办了三期职工班,有针对性地为各厂矿企业培训技术和人才。职工学校时期,学校培养学生约500余人。华东工业部烟台工农干部文化实习学校时期,共培训干部1000余人。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干部训练班和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更是明确的直接针对各企业干部培训为目的进行教学设置,在正常教学的过程中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的相关课程,诸如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统计、工业会计常识等,共培训干部8000余人。除此之外,学校先后开办过厂长班、财会统计班、文化实习班,培训干部640人。举办过工艺美术短训班,开设绘画、刺绣、服装、雕刻等课程,先后培训技术人员190人。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时期,学校共为国家输送了财经中等专业人才661名,统一由人民政府分配至东北、山西、新疆、陕西、河北及其他市区工作。学校在为山东本省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才输送作出贡献。此外,有248名中专二年级结业的学生,其中90名转入烟台大学,其余学生分成4个班,分别转到青岛晶华玻璃厂中等技术学校、山东酒精总厂中等技术学校、山东造纸总厂中等技术学校和博山建材学校继续学习,所厂办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说,胶东工业学校演变为山东地方工业学校,既是为了回应山东经济建设的需要,反过来也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和秉承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诉求,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其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为今天山东省的轻工业走在全国领先地位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主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该时期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发展也奠定了山东轻工教育的初步基础。如果说齐鲁工业大学发展史是山东省轻工业教育发展史的缩影,那么该时期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就是这部发展史的源头。最初,应革命需求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受国内革命形势和教学条件所限,没有统一学制,其组织设置、学制建设、学校管理都非常不成熟。甚至因情势所趋,学员们也会中断学习或中途退学。学校迁址烟台后,师生们一起设计制作了校旗、校微,学校也进一步地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了干部与教师队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大胆尝试,除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和革命人生观教育,体现了学校高度的政治觉悟,彰显出社会主义学校的政治特色;开设外语课,拓展学生的知识存量,凸显了学校在建国初期就拥有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教育情怀。除了强化日常学习外,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种政治、文化体育活动,在实践教学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该时期学校已经自觉地就教育教学发展本身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专科学校建设研究”专题报告,探索如何办好轻工技术学校;委派教师到青岛有关单位参观,到山东大学就有关教材的使用和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学习,探索如何提高教学水平。胶东工业学校成为胶东地区最高学府,甚至在整个华北、华东解放区里也是少有的技术学校。经过胶东工业学校时期的探索和积累,到山东省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时期,学校各方面建设和设置日臻成型。在党组织建设方面,设有党总支、共青团总支、基层工会。在学校管理方面,设校务委员会;在教学组织方面,设学科委员会。在学制设置方面,由原来的两年制改为两年半制,分为春季和秋季始业两种,再到后来改为三年制,全部改为秋季始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自1953年6月始编制了教育计划,并于1954年开始执行高教部统一颁发的教育计划。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研究编写专业课教学大纲,严格要求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认真学习教育学,并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和听课,以更好地改进教学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在成绩考核方面,自1954年下学期开始全面执行中等专业学校学期考试及学年考试办法,确定使用五级记分法。同年,学校开始采用高教部颁发的教学进程表、课程表、教学日志,使学校教学组织工作进一步趋于正规。正是得益于先期对轻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自主自觉的探索和认知积淀,学校在1957年暑假主办了由轻工业部干教司及省工业厅主持的,国内五省财经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及教师出席的教育会议。会议推选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有经验的教师执笔,以学校先期编拟的专业课教学大纲为蓝本,拟订了全国通用的共17种专业课教学大纲。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既是学校的荣耀,也是山东省轻工教育教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山东省轻工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胶东工业学校时期的教育教学奠定了山东轻工业教育的初步基础。
  二、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演变的历史特点从1958年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到1978年的山东省轻工业学校,20年期间,跨越社会主义探索期、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20年里,我们在探索社会义建设的历程中,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有严重的失误,并在艰难砥砺之后重新回归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中来。学校从地方工业学校升级为山东省第一所省属轻工学校,再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轻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变迁,每一次升级,都是随当时社会发展的节奏亦步亦趋。这一时期学校的演变发展,既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也镌刻着社会主义“文革”教育的革命特色,并最终回应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对轻工教育发展的诉求和呼唤。
  (一)从多校并存中归于山东省轻工业学校从1958年到1978年,是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的演变期。这一时期的第一个历史特点就是从多校并存中走向归一,最终归于山东省轻工业学校。
  多校并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在实践中摸索,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山东省轻工教育存在多校并存现象是我们在国情背景下主观探索教育发展规律过程中的一种不成熟反映和折射。1958年8月,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成为我省第一所省属轻工业学校。1958年8月,山东造纸总厂中等技术学校成立,1959年更名为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1958年8月,山东酒精总厂中等技术学校成立,1959年更名为山东省济南酒精工业学校;1958年8月,青岛晶华玻璃厂中等技术学校成立,1959年更名为山东省矽酸盐工业学校。至此,山东轻工教育发展中形成了第一所省属轻校与三所轻工技校并存的局面。1960年,山东轻工业专科学校在泰安成立。1961年8月,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调整意见”,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山东省济南酒精工业学校、山东省矽酸盐工业学校三所轻工技校与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四合为一,成立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并同时将山东轻工业专科学校改为中专学校,与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合并。两校合并后的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是中专时期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62年,山东省教育厅决定停办烟台轻工业学校和羊口盐校,并将两所学校的全部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部分教职人员调入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
  历经四校合并、两校合并、两校停办,山东轻工教育结束了多校并存的局面,最终使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轻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并于1971年更名为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多校归一,是我省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期、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在轻工教育领域的映照。
  (二)从频繁多变中走向稳定发展这一时期学校演变的第二个历史特点就是从频繁多变的不稳定中逐渐走向稳定发展。这一特点也完全契合其时以探索为主线动作的整个时代背景。探索初期的不稳定性符合实践本身特点,而从不稳定中走向稳定发展,则体现了我们党对轻工教育规律的逐渐认知和把握,彰显了党的智慧,亦符合从实践中凝炼、提升理论的唯物主义方法和立场。
  这一时期学校的频繁多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行政隶属关系多变。以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为例,1958年8月成立之初,隶属省轻工业厅。2个月后,学校下放至烟台专署,与烟台大学合并,成为烟台大学的一个附属中专学校。旋即又奉命与烟大分离,学校主管部门变为烟台市委工业部,业务及经费则由市教育局负责。一年后,即1959年底,学校又重新划归省轻工业厅管理。一年时间,隶属关系四经更迭。二是学校管理领导多变。仍以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为例,学校更名之后,校长张德坤,党支部书记孙光。两年后,两人同时调离,省轻工业厅先后派张惠成、傅超先来校主持校务,由傅超先任支部书记,张惠成任副书记,校长职务空缺。直至1962年1月,省厅才派姜仁国来校任副校长。1962年3月,傅超先离职,由姜仁国任书记。学校教导处由宫英之负责,总务处由王化棠任主任。后王化棠、宫英之先后调离,省厅分别于1960年5月和1962年1月任谢洪玉为总务副主任、王滓厚任教导副主任。三是学校地址多变。烟台轻工业学校,在成立之初的两年内,校址两迁,先是由原址迁至烟台南门外西街,再迁至烟台上夼东山。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在立校的第二年,就从济南市北园菜市庄86号迁址解放路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内。山东省济南酒精工业学校也在立校的第二年,从山东酒精厂迁址解放路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内。山东省矽酸盐工业学校更是在立校的三年内达到了校址六更的程度,先是从青岛晶华玻璃厂迁至新春县小协村、邹县,再迁至济南,又迁回青岛,再次迁至济南,校址变化多,地域跨度广。四是学校专业多变。如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在1963年复学时将原有的制浆造纸工艺和制浆造纸机械两个专业改为制浆造纸工艺一个专业;山东省济南酒精工业学校在1963年复学时将酒精专业停办,只保留造纸和硅酸盐两个专业;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则将成立之初的造纸工艺、造纸机械、酒精工艺、酒精机械、玻璃工艺、陶瓷工艺等多个专业,在一个月后调整为造纸和硅酸盐两个专业。
  经过两次调整,多校合并,两校停办,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轻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以后,教学设施得以加强,师资力量得以充实,我省轻工业学校的发展渐趋稳定。特别是1963年6月后,学校迁址济南市黄台桑园,占地面积91亩,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各种条件的日臻完善使得学校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虽然在1966年至1967年期间学校停止招生,原有课程内容体系被打破,但是1971年复学并更名后的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却在之前奠定的基础上,很快进入正常稳定的办学轨道。
  (三)从以生产为主的试错中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这一时期学校演变发展的第三个历史特点就是从以生产为主的试错中走出来,重新回归到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中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契合的过程中,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学习为辅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所以,我们既不能否定理论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混淆实践学习和纯粹的社会生产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和概念。然而,恰恰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我省轻工业学校在演变发展中犯下了上述两个错误。将参加社会生产简单等同于教学实践,舍弃理论学习的主体性和重要性,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在教育教学领域所犯的严重失误。
  从1961年至1963年间,在上山下乡的国情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有极左思想的人将知识分子的蔑称为“臭老九”、将其定位为走资派之后,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停学停办情况。山东省委亦响应当时的时代号召,下达“缩短教育战线、减少城市人口、压缩粮食供应,支援农业生产”的指示。1958年至1963年间,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山东省酒精工业学校、山东省矽酸盐工业学校、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均出现时间长短不一的停学回乡参加生产运动的问题,学校一度中断正常的教育教育发展历程。1966年至1967年,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停止招生,更是在1970年直接将学校改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轻工业局实验厂,试行工厂办校。直至1971年底学校复学并更名为山东省轻工业学校,才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回归了正确的教育教学轨道。
  (四)从砥砺中做出成绩,在曲折中结出果实这一时期学校演变发展的第四个历史特点是在摸索中逐渐走向成熟,从砥砺磨难中结出最初的果实。
  受限于时代条件,契合于时代要求,从1958年至1978年,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的演变从几经合并,几经更迭,几经停办,在曲折变迁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砥砺磨难中最终结出诸多果实。其一,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为山东省轻工业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山东省轻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烟台轻工业学校共培养酿造专业毕业生152名,造纸专业毕业生74名,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生109名。三所轻工技术学校为我省造纸、酿酒、硅酸盐行业培养了第一批中等技术人才。有的学生获得了实习厂领导和工人师傅的赞扬,有的班级集体获得了工厂嘉奖。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先后培养了64、65、67、68四级毕业生,并将其分配到相关轻工业专业领域。总体来看,从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共计培养了十四届中专生约1800余名和一届进修生155名。这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整个山东省轻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成为我省轻工业系统中一支骨干技术力量。还有许多毕业生成为具有技术专长的高级工程师、专家,有的成为省、地区级技术拔尖人才,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领导于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光辉的业绩。值得说明一点的是,虽然这一时期以生产为主的教育理念出现失误,这个失误是从遵循整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利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而言的。而单就学校停学让学生参加社会生产这一运动本身而言,我们也应该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不能忽视其短期的积极意义。如学校在试行工厂办校的过程中所建立的“金工实习厂”,就生产小台钻、板框压滤机、棉花纤维测长仪、137车床等多种产品。其中所生产的铣削动力头为当时的轻工业部统一计划调拨产品,是国家大型组合机床的重要部件。而由轻工业局实验厂研制生产的4-5型香烟包装机也被济南、青州卷烟厂等厂家广泛应用,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其二,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山东轻工高等教育的原初根基。这一时期,虽然大的国情环境不利于学校教育教育理论的探索,不利于基础教育教学机制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奋战在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发展的一线领导和教职工,克服困难,为我省轻工业教育发展特别是轻工业中专、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探索实践,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为更好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根据当时形势调整和改革学校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探索和大力推广现实教学方法。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厂,特别是金工实习厂和省轻工业局实验厂,都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同时加强实验室管理,分立健全管理制度。开展优秀学生的评选工作,鼓励学生潜心学习。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在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学校在组织机构方面适时调整,改设校长办公室、组织科、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等,在学校组织机构建设中作出积极探索,迈出重要一步。学校具体撰写和拟定了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发展规模等初步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这些积极探索和尝试,都为我省轻工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较为充足的条件,奠定了较为踏实的基础。
  其三,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研究成果。除了之前提到的“金工实习厂”和轻工业局实验厂的科研成果外,1977年,山东省轻工业学校75级轻工机械专业的学生们,还在张鑑、谢东山等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台“火柴双道糊盒机”,实现了用机械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1980年试制出样机,并通过山东省一轻厅的最终鉴定。该成果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是我校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上述三个方面是山东省属轻工业学校在我国特殊历时期的生长中最终结出的成绩和果实。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后来的山东轻工业学院乃至齐鲁工业大学继续前行、不断成长的丰厚土壤。正是基于此,1978年4月,山东省轻工业学校成功升格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成为“文革”结束后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专学校基础上创建的首批高等学校。
  综上所述,从1948年的胶东工业学校到1978年4月山东轻工业学院正式获批成立的30年里,是山东轻工业学校的创立发展期,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前身积淀期。在整个历史时期,山东轻工教育教学管理都是在政府指导下演变与运行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回应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每一步的发展都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学校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发展,代表了山东轻工教育教学的历史轨迹,也奠定了山东轻工业高等教育的原初根基,为之后山东轻工业学院能成为首批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专学校基础上创建的高等学校涵养了力量、积聚了条件,也为山东轻工业学院之后的发展夯实了软硬件各方面的基础。
(《齐鲁工业大学史》总编办公室供稿,宫厚英执笔,刘德军审定)
f

齐鲁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506次访问,全刊已有5427178次访问